视频播放

  当前位置:首页 -> 塞上军旅
清泉叮咚 芳华清澈
国防教育网 发布时间:2018-02-28 11:01:42

  一座塔,一条路,一段人生,值得我们去仰望、去追寻;一群人,一个时代,一种情怀,值得我们永远铭记!正是无数个“陈少庄”,让那句著名的双拥宣言历久弥新:“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请关注今日出版的《解放军报》的详细报道—— 

  

  初心不改最动人  

  ■高 汛

  自始至终,为部队守护水塔39年的陈少庄都没说出“拥军”二字。

  闽东,一个久负盛名的革命老区,父送子、妻送郎、兄弟争上前线……一个个感人的拥军事迹流传至今。今日的宁德冠顶山,“守水人”陈少庄用一个中国普通劳动妇女最朴素的方式,诠释着她的拥军情愫——“就是想为部队做点事”。

  这是属于她的39载青春芳华,这是一个军民鱼水情深的时代缩影!

  时间指针拨回到1991年1月,第一次全国双拥工作会议在福州召开。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赋诗《军民情·七律》相贺:“挽住云河洗天青,闽山闽水物华新。小梅正吐黄金蕊,老榕先掬碧玉心。君驭南风冬亦暖,我临东海情同深。难得举城作一庆,爱我人民爱我军。”

  “爱我人民爱我军”,这是对拥军爱民光荣传统的高度概括。双拥传统在八闽大地源远流长,根深叶茂,不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不论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还是抗灾抢险的危急关头,军民心手相连、福难同担、艰苦奋斗的场景都令人眼眶一湿、心窝一热。

  打开福安市的“拥军日志”,一个个动人心扉的实际举措映入眼帘,温暖了这个寒冬:制订支持部队建设的优先安排项目、优先提供信息、优先培训人才等“六个优先”;将解决部队干部住房列入城市住房建设规划;创建宁德市(福安)军民深度融合发展产业园,组建“福安闽东苏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率先建立优抚对象抚恤补助自然增长机制……“闽东延安”,名不虚传。

  这个时节的宁德,山野间最常见的是山茶花,不畏春寒刺骨,轻溢花香茶香。正是闽山闽水这片热土,孕育出陈少庄这朵“双拥山茶花”,如深谷幽兰,芳香自来,沁人心脾。

  39年光阴荏苒,陈少庄围着一座部队水塔奉献了一万多个日与夜,数千万次地拧动阀门的同时,沁润了自己的人生、映照着不变的初心。这一幕幕,让我们不禁想起那些战场上用独轮车送弹药、送粮食的拥军模范和人民群众,这样的情愫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一座塔,一条路,一段人生,值得我们去仰望、去追寻;一群人,一个时代,一种情怀,值得我们永远铭记!正是无数个“陈少庄”,让那句著名的双拥宣言历久弥新:“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39载,围着一座部队水塔奉献万余个日夜 ●数千万次地拧动阀门,沁润人生映照初心 

  清泉叮咚 芳华清澈 

  ——追寻无锡联勤保障中心聘用人员陈少庄39年守护水塔服务军民的故事 

  ■洪庆任 薛军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高洁

  陈少庄和老伴维护水塔设备。 

  凌晨三点,66岁的陈少庄穿衣下床。走进隔壁房间,叫醒大女儿郭迎春。

  “又要上山?妈,您究竟要闹哪样啊?”女儿一脸睡意。

  “山下睡不着。”不等女儿穿好衣服,她推开家门,走进寒风刺骨的夜色中。

  陈少庄,无锡联勤保障中心房管局福安办事处聘用人员。她惦记的山上,建有一座军用水塔。而让她“睡不着”的山下,是她儿孙满堂的家——一座三层小洋楼,装修讲究,温暖舒适。

  自家床咋还睡不踏实?说起陈少庄这怪毛病,“病根”早在39年前就落下了 

  1979年底,原福州军区守备一师驻扎在福建省宁德福安市郊。营区地势高,供水情况很差:头天夜里将桶搁水龙头下接水,第二天早上才勉强接满一桶。

  部队及周边群众上万人用不上水,师领导坐不住了,拍板在营区旁的冠顶山山顶修座水塔。部队操枪弄炮没得说,建水塔可不在行。周边群众纷纷自告奋勇,帮助建设。陈少庄的丈夫郭锦章学过木匠,又是水电工,就帮上了大忙。

  人多力量大。水塔没多久就修好了。可难题接踵而至:水塔需要24小时值守,离最近的师教导队营区还有一段距离。这荒郊野外、坟茔遍布的,谁来守塔?

  大伙儿都想好事帮到底,可哪家不是上有老下有小?守个十天半月的还行,长年累月,谁也受不了。

  那些日子,老郭收工回家总闷闷不乐。一天晚上,听丈夫说完这“挠头事”,陈少庄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像个战士一样立正站在床头,问:“你看我咋样?”

  老郭一下子就懵了。“你能行?那乱坟岗子你不怕?”

  “能行!不怕!”陈少庄这回态度诚恳又坚决,有点铁了心。

  拗不过媳妇,老郭只好找到了师里营房科科长。科长一听,高兴得蹦起来,很快又泄了气——一个拖家带口的农村妇女,能干得了这活?

  “要不……就让她试试?”老郭心里也没底。

  陈少庄倒是信心满满,第二天天不亮就起床,唤醒熟睡的孩子,揣几个饭团、背上一壶水,出发了。路上碰到熟人,别人还没问,她倒主动搭话:“给部队干点活。”那神气劲儿,她就跟自己参军了一样。

  陈少庄当时没想到,从家里到水塔这条大约六七里的山路,她会整整走上39年。

  大女儿郭迎春那时已七岁,她依然记得第一次在山上水塔站过夜的情景。

  “四周一片漆黑,总感觉有什么东西在外面敲门,我和弟弟紧紧抱住妈妈,老鼠在屋梁上到处乱窜,睡到半夜,一条大蜈蚣一下子掉到床上,吓得我和弟弟哇哇大哭,妈妈一把抱住我们两个,蹲在墙角,迷迷糊糊地支撑到天亮……”

  天一亮,郭迎春就哭着跑回山下的家,说啥也不肯上山。

  一年除夕,陈少庄正在山上忙着蓄水。过年了,部队官兵和山下居民用水量增加,她也比平时更忙碌。

  下午四点左右,十来岁的儿子拉着个脸,找上山来。原来,家家户户都在热热闹闹准备过年,他家还是冷锅冷灶。儿子不由分说,上来就要抢阀门开关扳手,想把她拽回家。陈少庄急了,这大过年的,要是山下部队和群众没有水用,那可怎么行,说什么也不下山。儿子扔下扳手:“过年有啥好?我连饭都吃不上!”

  望着儿子远去的背影,听着山下忽远忽近的鞭炮声,陈少庄再也忍不住,大哭起来。哭完,她继续蓄水。

  冬去春来,陈少庄整整在山上过了38个春节。有几次,她实在拗不过子女们的央求,回家吃年夜饭,条件只有一个:除夕夜让丈夫老郭上山顶班。初一一早,她又上了山。

  老郭人老实,脸上总是挂着笑容。39年来,因为老伴替部队看水塔,他没少“遭罪”。上世纪90年代的一个雨夜,家门突然被砸得震山响,开门一看,眼前站着一个湿漉漉的“泥人”,竟是妻子陈少庄。原来,水塔从过滤池到净水池中间的一个阀门开关“滑丝”了,怎么也拧不动,山下近千户人家可能用不上水。那时,还没有手机,陈少庄拿上手电筒,冒雨下山找丈夫求援,一路上摔了好几跤,脚上蹭掉了一大块皮,她竟浑然不知……

  “没有他,这个水塔我看不下来,深更半夜叫他来修这修那,这样的事儿不知道发生了多少回。”多半是陈少庄难得当众夸他,一旁的老郭听了不好意思,直搓手。

  在山上待久了,总感觉自己就是个当兵的,遇到陌生人问她职业,她说在部队做事 

  陈少庄心底还真有个参军梦。如今,她还清楚记得雷锋、王杰、欧阳海、麦贤德等先进模范的事迹,还能整段背诵当时报纸上刊登的事迹文章。

  陈少庄告诉记者,她上学那会儿,部队常派辅导员到学校来给学生们讲英雄事迹,这些金光闪闪的名字,深深刻进了脑海。她想当兵,像这些人一样成为英雄。

  约莫十三四岁时,一支部队驻训在陈少庄他们的村子里。正值农忙时节,解放军帮老百姓收稻子、挑粮食、搞卫生,让情窦初开的陈少庄第一次有了嫁给解放军的念头。

  “我当时年纪太小,没嫁成。”趁老郭起身去烧水,66岁的陈少庄和记者回忆起当年的情愫。

  “没有当成兵,也没能嫁给解放军,那就替部队做点事吧。”谈到当年上山守塔的初衷,她毫不讳言。陈少庄说,在山上待久了,总感觉自己就是个当兵的,遇到陌生人问她职业,她说在部队做事。

  当地有句老话:太阳落山前,冠顶山走完。是说,太阳落山以后,没有人敢从这冠顶山走。为啥?因为当时的冠顶山四处都是乱坟岗,一到晚上磷火点点,阴森可怕。上山只有一条路,从坟地里穿过。

  “不怕?怎么可能不怕?”只不过她没跟丈夫说罢了。“说了,水塔就看不成了。”

  “但一想到这是替部队做事,胆子就大了。”陈少庄边说边挺了挺腰杆。

  山上还有个“直腰杆”——那是一杆旗,旗杆斑驳,但国旗鲜红,就连升降绳也是明亮的橙色。

  陈少庄告诉记者,那个年代通讯不便,水塔里的水由山脚下的泵房提供,每天都要跑近二十里山路通知泵房。几个月后,她从部队的旗语中找到灵感,在山顶竖起一杆旗,通过升降旗,通知泵房抽水。多年后,尽管有了电话,每天迎着朝阳把红旗升起,早已成为她雷打不动的习惯。

  除了升旗,开闸、过滤、放水、关闸……这是陈少庄每天工作的程序,周而复始,简单枯燥。水塔有6个阀门,每个阀门开关一次,平均需拧动扳手大约60多圈,一套程序下来,扳手在陈少庄手里要旋转近200次。用水高峰期,每天开关五六次很正常,一天下来就得拧动上千次。

  39年,那根用铁管制成的阀门开关扳手竟被手掌磨出了好几个洞,没有破的地方,也已薄如纸片。记者不知道,这把扳手在陈少庄手里究竟旋转了多少次。目睹这把扳手,记者感动了:这一次,钢铁输给了血肉。

  有人说,陈少庄不肯下山,是为了钱。

  能有多少钱?从最初的30块钱,到现在一个月两千多。陈少庄在山下的家,临街临铺,90年代家家户户开门做生意,亲戚朋友劝他,你随便做点什么都比你看水塔赚得多。可陈少庄说,我做生意了,水塔谁来看?亲戚气得直说她脑袋不开窍。

  “一个好饮水”,让冠顶山泉水叮咚39年,清澈了两代人的心田,花白了陈少庄的麻花辫 

  走进陈少庄在冠顶山上的小院,一派生机盎然。

  窗台上,一株山茶花插在玻璃瓶里,不逊梅花品格、不输梅花清艳,在八闽大地这方热土安静开放、吐蕊芬芳。顺着窗外望去,成群的鸡鸭,小巧别致的菜园、茶园,还有种满山头的果树……39年前那个凄风冷雨的山岭,在水塔清泉的滋润下,变成一片生机盎然的田园美景。

  福安办事处书记陈佳兵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以后,山上条件好了很多,有了电灯,住的房子也进行了翻修,陈少庄又在四周种了蔬菜,养了鸡鸭,有了家的样子。

  闽山闽水物华新!记者翻阅资料得知,陈少庄经历的巨变,得益于习主席当年在福建工作时为改善驻军生活条件,帮助驻闽部队开展“三个一好”(现为“四个一好”)的拥军举措。1994年至今,先后帮助扶持2200多个基层连队建设“一个好食堂,一个好菜地,一个好饮水,一个好猪圈”项目,惠及万千官兵。

  2003年3月,正在水塔操作的陈少庄突然手脚不听使唤,一头栽倒在净水池旁。医生诊断,她患上了神经根型颈椎间盘突出,必须立即手术。一心惦念着水塔的陈少庄,央求哥哥上山代为看管,待应允了才肯上手术台。术后,医生要求她静养3个月,陈少庄每天都给山上的哥哥打好几个电话。实在放心不下,不到两个月她就上了山,子女们怎么劝都劝不住。

  “头发白了没事,只要身体撑得住,就想这么守下去、干下去。”采访中,陈少庄坦言不愿下山其实还有点“小私心”。这些年,陆陆续续有以前守备一师的老兵回来寻访故地,总要爬上山来看看。一次,陈少庄正在开闸,来了几个中年男子,一打照面就兴奋不已:“大姐,我认识您,您给我们缝补过衣服呢!”

  被老兵一眼认出,这让陈少庄觉得自己做的事有意义。守着水塔,也算为老兵守着一份念想,更何况,水塔仍在发挥作用。

  临别了,陈少庄把我们送出了好远:“你们下次能不能穿军装来?我看到穿军装的,觉得亲切……”

  说话间,她的手机响了,是熟悉的军号声。音量不大,于空旷山林间,却传得很远很远……

  图片摄影:张峻豪、陶艳斌

>>> <<<
  【责任编辑】: 杨兆莲
  【稿件来源】: 中国军网综合
您现在要:【回到首页】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国防法规  
·四部门起草《境外烈士纪念设施保护管理办法》
·中央军委巡视工作条例
·中央军委印发《中央军委巡视工作条例》
·军地共同发布《为军队全面停止有偿服务提供法...
·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热议英雄烈士保护法草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间谍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间谍法实施细则
·《军队油料包装方案》在全军实施
·退役士兵安置及创业就业优惠政策摘登
·推进军队采购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意见》印发
宁夏国防教育网版权所有:宁夏回族自治区国防教育办公室 本网设计制作:宁夏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