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常有人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将台堡会师纪念碑”前瞻仰纪念。
将台堡,位于固原市西吉县城20公里处的葫芦河东岸,战国秦长城在这里向东转折,古代称西瓦亭,为军事要塞,将台堡的称谓本身就已经包含了军事的成分。1936年10月9日和10月22日,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分别在会宁和将台堡会师。至此,红军三大主力历尽艰难困苦、浴血奋斗,终于全部胜利会师,长达两年之久的长征胜利结束。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从1936年至2016年,80年弹指一挥间,将台堡在历史沉淀中,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红军曾经住在我的家里
中秋节,到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进入将台堡,一眼便可看见高耸在街道中心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将台堡会师纪念碑”。
“在将台堡会师之前,红军在当地活动时,曾在我家居住。”今年78岁的谢礼说。谢礼家住将台堡西坪村,该村位于葫芦河畔,背靠大山,村庄前是一马平川的农田,在地理位置上拥有易守难攻的优势。
红军在西坪村驻扎期间,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和党的民族政策,争取宗教上层人士,扩大统一战线力量的同时,组建游击队,发动并帮助群众生产。在红军的帮助下,当地苏维埃政府、农民协会纷纷建立,当地群众也支持红军筹集棉衣、布鞋、棉布等军用物资。
1936年5月18日,中共中央下达西征命令,任命彭德怀为中国人民抗日红军西方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进入陕甘边界地区作战,实现扩大、巩固根据地和迎接红二、四方面军北上抗日的战略目标。当年9月14日,红一军团一师一团在师长陈赓、政委杨勇的率领下到达西吉县的硝河城、将台堡、兴隆镇一带迎接红二方面军,在这里驻扎40多天。红一师三团自进入西吉后,一直到三大主力会师前,一直未离开西吉。
红军会师地曾湮没历史中
从西吉县城出发,沿西静公路往东南,一字串联着硝河城、将台堡、兴隆镇、单家集。将台堡自古以来商贾云集,贸易发达,是葫芦河畔有名的重地。1935年8月到1936年10月,这四个地方都曾迎来过长征的队伍。1936年10月22日,将台堡迎来了红一、二方面军的胜利会师,这次与甘肃会宁会师具有同等重要历史地位的会师,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纪元。
“与人们熟知的会宁会师不同,将台堡会师人们知道和了解的却相对不多。”西吉县宣传部干部张明介绍,将台堡会师党史军史也早已定论,但在一段时间内,将台堡会师却知之甚少。
为此,张明孜孜不倦地搜集有关红军长征在宁夏、固原乃至西吉活动的有关资料,长达20多年。
一份电报引发会师考证
1992年,西吉县团干部谢耀谦在中央团校学习,在中国革命博物馆参观时,看到一张手写体的密码电报原文,上有“将台堡”、“硝河城”字样。谢耀谦拿出随身携带的笔和本,抄写下了这份密码电报。
电报原文为:“彭、陈、杨并报毛:二方面军一部及贺、任、关、刘于今日到将台铺(堡)、硝河城,余部明日可到。左、聂22日24时”。
谢耀谦把手抄的电报带回家,由于工作忙,谢耀谦暂时放下了对电报的研究。后谢耀谦被任命为将台乡乡长,给时任西吉县委书记王永忠汇报此事,王永忠责成有关部门和将台乡搜集整理相关材料。
1993年3月,西吉县委《关于申请修建长征结束纪念亭的报告》上报固原地委和自治区党委。自治区党史部门认为报告符合历史事实,与党史军史定论基本一致,当即表示支持,并进一步收集史料,考证史实。
将台会师历史地位获肯定
随着史料研究进一步深入,1995年12月,自治区党委以电传的形式把《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在宁夏将台堡修建革命遗址纪念标志问题的复函》电传到西吉县,复函“同意在将台堡修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将台堡会师纪念亭’”。
张明说,他当时在西吉县宣传部工作,看到复函后,觉得多年搜集将台堡会师的史料工作终于有了结果。
期间,自治区党委研究决定将“纪念亭”改建为“纪念碑”。
1996年8月9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将台堡会师纪念碑”在将台堡广场奠基。至此,红军长征将台堡会师历史地位得到肯定。
2006年8月23日,中央党史研究室编写印发了《红军长征基本事实和重要提法》。其中有关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提法为:“以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在会宁和将台堡地区会师为标志,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时光见证群众生活变化
时光见证着将台堡历史地位的确立,也见证了这里群众生活的变化。
“80年前,西坪村还是比较贫困,老百姓的生活主要以杂粮为主。即便是大户人家,只有过年时才能吃上白面。”谢礼回忆说,虽然当年他家在当地生活条件稍好一点,但由于当时生产工具落后,当地人依然以靠天吃饭为主,穷人更是上顿不接下顿。
但谈起现在的生活,谢礼说,那是脱胎换骨的变化:““种地不用缴纳赋税,国家还给补贴,顿顿吃的白面,住的砖瓦房,现在普通老百姓的生活,都比解放前地主的生活好。”对于现在的生活,他已十分满足,不但生活改善了,政府每月还给他发放养老补助。“下雨天走路,腿脚不沾泥土,出门也方便,省道、县道四通八达,村村通了柏油路。今年,政府又出资对固原至将台乡的公路进行改建。我们想走哪抬脚就走。”谢礼感慨地说。谢礼家有8口人,在子女工作、务工后,他将家里的土地以每亩600元的价格进行流转,不用种田劳动,还有了固定收入。
西坪村共有4个组,560多户2400多口人。村支书梁万省介绍,西坪村经济收入有两大来源,一是牛羊养殖,二是蔬菜种植,全村人均年收入5000元以上。梁万省认为,与周边经济收入较好的村组相比,西坪村村民的收入还处于中下。
帮扶让他们过得更好
为了让当地群众生活上更上一层楼,将台乡又将西坪村纳入脱贫销号村,在经济和政策上给予倾斜。为解决村民发家致富资金“瓶颈”问题,每户给予5万至6万的无息贷款,扶持搞养殖、种植。
“按照每户养殖5头牛或饲养30只羊来算,一年纯收入1万元没有问题。”将台乡副书记杨国祺介绍,西坪村经过多年产业结构调整,退耕还林、还草,拥有丰富的饲草料资源,具有发展养殖的先天优势。将台乡计划至2017年,实现所有贫困村脱贫销号。
今年,西吉县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来抓,聚焦贫困村和贫困户,实施金融扶贫工程,注入风险补偿金3000万元,为脱贫销号村贫困户发放6万元以下、3年以内、免担保免抵押、基础利率放贷的扶贫小额贷款,支持发展特色养殖业。投入项目资金5334万元,以每户7000元标准,实行贷款贴息、补贴或圈舍建设。截至目前,向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贷款3.98亿元。(■剡文鑫 尉迟天琪/文 武晓瑜/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