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家立业后的唐山孤儿和他们的孩子们在唐山抗震纪念碑前留影。
40年前,那场惊心动魄的大地震过后,废墟上劫后余生的4204名孩子,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唐山孤儿。
即便是年龄最小的唐山孤儿,今天也已年逾不惑。当年,他们中很多都是在襁褓之中失去了自己的父母。
当年对于唐山孤儿的安置,采取了国家、集体和个人多措并举的办法。这些孤儿,有的被亲戚领养;有的被抗震指挥部的救灾军人收留,人们“常在军车驾驶台上看到一个睡着的孩子”;余下的761名孩子,则有了一个共同的家——育红学校。
为了给这些孩子家一般的温暖,育红学校的教师、保育员、炊事员,都是从各校、幼儿园精心挑选的优秀工作者,所有费用均由国家承担。
当时仅有6个月大的党育新,是育红学校里最小的孩子。在震后刚刚被送到石家庄育红学校的她,在车站大口吮吸育红学校一个女老师的乳汁。这个女婴和另外两个不知姓名的小姐妹,被老师们分别起名为党育新、党育苗、党育红。
从此,这些孩子在一片陌生的土地上,感受阳光雨露的滋润。直到1995年,19岁的唐山孤儿王安被分到工人医院做电梯工。至此,4204名唐山孤儿全部走向社会。
影像是直观的记录。退伍军人、当时身为唐山工人文化宫摄影干事的常青,开始用相机记录这一切。同样是孤儿出身的他,一拍就是40年。
在常青老人并不宽敞的家中,我们看到了一组题为“唐山地震孤儿成长系列”的老照片。老人将这些珍贵的照片保存在一台不插电的冰箱中。
有一张照片格外吸引我们的目光。“这是唐山孤儿在天安门前的合影。”常青动情地说,“这张合影中共有72个孩子,他们是唐山孤儿的代表。当时,育红学校组织他们回唐山,向家乡父老做汇报。途经北京时,我在天安门前给孩子们拍了这张照片。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我想让他们永远记住党和人民的恩情。”
“我姓的这个‘党’,是中国共产党的‘党’。”现在唐山市残联工作的党育新,对10年前的一幕记忆犹新,“2006年6月29日,是我终生难忘的一天。那一天,我站在鲜艳的党旗下,庄严地举起右手宣誓!从嗷嗷待哺到成长、成才、成家,一路走来,是党和人民给了我无微不至的关爱。我告诉自己,一定要把对党和人民的感恩之情付诸为回报社会的实际行动。”
感恩,正是这些唐山孤儿的共同品质。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党育新作为一名唐山志愿者,立即赶赴灾区,专门为那些失亲者和致残者进行心理疏导,尽全力抚慰他们的伤痛。“40年前,党和人民给了我这份爱,当我有能力了,我愿意将这份爱传递给更多的人。”
唐山孤儿在天安门前合影。常 青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