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红军草鞋,何以受万众瞩目?因为它是中华民族和子孙后代的精神火种!
于是,带着草鞋主人——老红军黄鸿瑞九死一生、三过雪山草地的深深印痕,这双红军草鞋,从1996年6月25日,“走”进了2006年5月10日10时10分。在这个时刻,由沈阳军区《前进报》社发起的“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草鞋传’接力传递活动”首发式,正在驻长春的某红军团举行。当时已89岁高龄的吉林省军区第四干休所老红军吴殿甲在仪式上说:“驻长春这个红军团的前身,就是当年打响南昌起义第一枪的部队,是全军有名的模范红五团。而1936年的5月10日10时10分,正是这个红军团强渡金沙江成功的日子!此时此刻,选在这个红军团搞草鞋接力传递首发式,很有意义……当年红军之所以能战胜千难万险,从胜利走向胜利,根本原因就是听党话、跟党走!今天,你们传递草鞋,一定要把听党话、跟党走的坚定信念传下去!”
正是带着这种信念,这双草鞋开始了在白山黑水的新“长征”……
草鞋传递到驻吉林省珲春位于中、俄、朝三国交界处的防川哨所,哨兵们触摸草鞋,低头目睹“无字碑”,眺望图们江水入海前发出的悲愤叹息,感慨万端。手握钢枪的哨兵说:“今天能把自己的名字写在烈士鲜血染红的旗帜上,是我们边防战士传承红军精神,守好国门的一种责任,一种态度,更是一种宣誓!”
草鞋传递到驻东北的某红军部队,广大官兵异口同声:“我们的血管里流淌着红军血脉,我们一定当好红军的传人!”
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吉林大学、黑龙江大学的国防生们,都是第一次见到红军的草鞋,他们在惊讶红军就是穿着这样的草鞋取得最后的胜利后纷纷表决心:今天刻苦学习知识,明天报效祖国!
在刘英俊、安业民等英模人物的家乡,乡亲们摸着草鞋感叹:草鞋作为长征精神的见证和化身,已深深烙在我们老百姓的心里,我们要教育好下一代,当兵去!当英雄!
草鞋传递到素有“半部中国近代史”的旅顺口和黄海前哨,官兵手捧草鞋,远眺甲午海战古战场,更加明史知责,知责思进,同时把红色信念根植于心。
在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的千里界江上,水兵们向草鞋宣誓:发扬长征精神,是一代代中华民族子孙的接力赛,现在老红军把接力棒传到我们这一代人了,我们必须承担起我们这代人的历史责任!
原计划,草鞋在大庆地区只传递3支部队,可当地老百姓知道后,草鞋在大庆传递了整整14天。草鞋离开大庆市,不少市民闻讯赶到火车站,为这双红军草鞋送行……
就这样,草鞋接力传递活动在白山黑水间整整传了164天,于当年10月20日结束,总行程达25000里,10万官兵在旗帜上签名,数十万计的群众亲历接力传递仪式接受了教育。
草鞋的长征在继续。
2016年初,这双传奇的红军草鞋,被常年到吉林边防部队拥军的新红嫂、被官兵誉为“兵妈妈”的朱呈镕,收藏到她建设的“沂蒙红嫂文化纪念馆”。 而今年又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经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博物馆、吉林省委宣传部、吉林省军区政治部的领导同朱呈镕一商量,几家决定共同联合发起“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草鞋传’全国接力传递活动”,草鞋新的长征又开始了。
2016年3月15日,“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草鞋传’全国接力传递活动”首发式,在北京天安门国旗护卫队隆重举行。天天亲手升起国旗的“国旗手”手捧红军草鞋,热血奔流,激动万分。武警天安门地区支队政委王建华说:“国旗是千千万万烈士鲜血染红的,草鞋上也沾满了红军战士的血迹,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今天传递的草鞋告诉我们,作为党和人民的‘国旗手’,就是要用红军精神,不负重托,把每一天的国旗升好!”天安门国旗护卫队官兵还手捧草鞋,让草鞋“登”上了天安门城楼,“走”进了天安门广场、人民大会堂和毛主席纪念堂。
按传递计划,每个省区的军地只选3个传递点,但很多单位“不干了”,纷纷邀请传递组前去。从报纸上看到传递消息的河北美方德教育集团董事长康英杰,通过解放军报编辑,联系上了传递组成员,她坦诚地说:“我们美方德教育集团是双语艺术幼儿园,其实你们传递红军草鞋,最应该到孩子中间传递,给孩子幼小心田上播种红军精神的火种,孩子们长出的,也一定是红色的果实……”传递组来到时,不仅孩子来了,孩子的家长也都来了。传递草鞋,听了报告,不少家长和孩子都哭了。记者现场采访6岁的大班孩子王佳伟,问他刚才摸草鞋时摸到了什么?王佳伟摸摸自己的头,眉头紧锁说了一句像大人说的话:“我好像摸到了历史……”
正在山东某部集训的赴南苏丹维和医疗分队女军医刘晨,在即将出征前参加草鞋接力传递,心情格外激动,她对传递组的朱呈镕说:“朱妈妈,非典时期你到小汤山医院慰问时,我就吃过你送的水饺。今天,在我第二次出国参加维和任务的时刻,你又给我送来了精神食粮。有了这双草鞋精神支撑,朱妈妈,请你相信,我一定能完成任务!”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草鞋传’全国接力传递活动”,目前已先后在北京、吉林、辽宁、河北、河南、江苏、天津、山东等8个省(市)数十个单位进行了传递,传递活动计划于10月中下旬结束。
草鞋,永远在长征的路上……(孙永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