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忠:赓续军旅血脉 平凡见证初心
铁占明:让余热更亮更暖
捡拾垃圾、清理绿化带、清理小广告……7月25日,在吴忠市利通区金星镇金花园社区“铁班长”志愿队的班长铁占明正和其他志愿者一同开展志愿服务。
今年70岁的铁占明,退伍47年,是个闲不住的老党员,他也一直保持军人本色。在小区里,他时常带领铁班长志愿服务队员到抗美援朝93岁老兵杨有德家中,帮助打卫生、询问身体状况等。到杨秀花家中慰问,帮助她生病的老伴打疫苗。大家家里有什么困难,他们都会主动上门服务。
邻居彦宗德今年80多岁的,是独居老人。今年6月,老人家水龙头突然坏了,他立即找到了铁占明。铁占明二话没说,拿起工具急匆匆去帮助他修里好后,又检查了一下其他地方,确定安全后才离开,离开时不忘叮嘱老人,有事需要帮助只管叫他。 彦宗德老人说:“修好水龙头我看到铁占明全身湿透的衣服,十分不好意思。他却笑着说,最困难的时候,你能想起我,这是你对我的信任。老铁是个好人,热心人……”。
2005年铁占明组织成立了“铁班长 ”志愿服务队,当时只有十几个人,到目前已经80多人。服务队里有有退伍军人,老党员等,长期开展义务巡逻、文明劝导、调解邻里纠纷、帮助照顾残疾人和孤寡老人等志愿服务活动。在疫情期间,铁占明每次都主动请缨,带领铁班长志愿服务队穿着“红马甲”,戴着“红袖章”,谱写了同心战“疫”、共克时艰的志愿服务新画卷。
“每逢志愿活动必到的‘金牌’志愿者,铁占明在辖区内不仅起到了传帮带的作用,同时也为年轻志愿者树立了榜样。从社区公共设施维护到‘创城’宣传;从邻里矛盾纠纷调节到居民诉求协办;从疫情期间义务值守到党史宣讲志愿者……他可谓事事上心。他不仅自己这样做,也常常教导自己的家人要热爱党,热爱国家,乐于助人。”该社区书记张丽萍说。
作为一名有着3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退伍老兵,他永远牢记自己的入党初心:“一切行动听党指挥,一心向着党,感党恩,听党话,永远跟党走。”
如今,铁占明持续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为吴忠形成“有时间当志愿者、有困难找志愿者”的良好氛围,做出自己的努力。
强旭明:村民眼中响当当的“兵支书”
7月23日,走进同心县韦州镇韦州镇河湾村,蜿蜒崎岖的山路旁一片片整齐列队的黄花映入眼帘,这是退役军人强旭明眼中最美的风景。
在部队里积淀的是本色、升华的是境界、铸就的是刚强,这些品质早已融入强旭明的血液。2003年,在军营锤炼了2年的强旭明退役,退役后,他到外打过工,凭借着他在部队中铸就的吃苦耐劳精神,也干出了一番事业。然而,他脑海中“要带动乡亲们致富”的念头从未动摇。2008年,在外打拼多年的强旭明回到家乡,参选村干部,带领河湾村村民致富。目前,全村人均收入由2019年的9600元提升到现在的14250元。
河湾村域面积80平方千米,村民经济收入主要以养殖业,种植业、劳务输出和商贸服务为主,村民的日子过得紧巴巴。2019年3月,强旭明任河湾村党支部书记,由于曾经担任过副支书,他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后,发挥老支书的余热,先从收入低的群众做起,到同心县给群众跑项目、跑贷款资金,到上级跑惠民政策,改善了群众基本的生活,由此赢得了群众的信任,真正成为了河湾村的“当家人”。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在宽敞明亮的村集体经济养殖合作社内,强旭明正同党委班子商量着如何扩大养殖规模。“作为一个农民,我深知,只有从种植、养殖入手,才能更好带动乡亲们致富。”于是,强旭明带领河湾村发展养殖种植产业,种植黄花527亩、春小麦2065亩、小杂粮502亩,青饲玉米11500亩,牧草750亩,新增高效节灌面积2483.5亩、牛存栏1903头、羊存栏11300只、鸡存栏3000只。
在河湾村村民眼中,强旭明是一个暖心人。村民苏润海在建工队打工时,从高处摔下摔坏腰部,无法供读家中两个孩子上学。强旭明四处筹钱并申请贷款帮苏润海发展养殖业,在这期间还经常垫补两名大学生,现如今苏润海一家在强旭明的帮助下,养殖业发展的越来越好,两个孩子也已参加了工作,苏润海逢人就说:“感谢中国共产党为我们培育出这么好的支书”。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2022年4月6日同心县突发新冠疫情,强旭明带领驻村工作队、村两委干部等,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作出了一名基层党支部书记应有的行动。
“你们检查一下消杀设备。”“你们检查一下消毒液。”作为“兵”支书,强旭明又成立河湾村退役军人志愿队,积极宣传疫情防控知识,并承担了网格、街道的消杀任务。以实际行动诠释着“退伍不褪色,退役不退志”的铮铮誓言。
“兵校长”李涛:用心伴花花更艳
在学生眼里,他是细致入微的“好管家”,无论严寒酷暑,还是刮风下雨,常常早出晚归,爱校如家;在教师眼里,他是教研路上的“带头人”,一次次新课改,一项项新措施,赋予学校新的生机……
他就是青铜峡市第三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李涛。作为一名退役军人,他完成了从军人到校长的华丽转身,多年来,多次被评为先进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好校长”“十佳校长”等荣誉。
1992年至1995年,李涛在武警甘肃总队金昌市支队司令部服役,服役期间先后从事打字员、保密员、警卫通信员等职,荣获支队嘉奖两次,优秀士兵一次,荣立三等功一次。
“退役军人当教师比较少见,因为教师有较高的职业要求,需要有一定的专业基本功。”李涛介绍,考虑到自身专业知识的不足,他勤加学习、勤勉工作,教学工作很快上手并渐入佳境。
2009年8月,李涛任职青铜峡市邵岗中学校长。当时,该校软硬件设施严重不足,到任后,李涛开始大刀阔斧修缮校舍。积极争取项目资金800余万元,在原有功能室相对完备的基础上新增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电子备课室,新建了师生餐厅、师生公厕,改建了透视围墙,同时对学生运动场及其它附属设施进行了新建和硬化亮化工程,使学校的校容校貌发生了彻底的改观,基础设施、办学条件跨入全市农村学校样板行列。
先进的教育思想是学校办学的灵魂,也是学校办学成功的关键。自担任校长一职以来,李涛坚持德育和教学两手抓。任职的七年间,该校共获得教育局以上学校管理、教学业绩、师资培训等集体荣誉64项,学校中考成绩和特色体育活动成绩斐然,一直领跑全市农村学校。被团中央确定为“村校联建志愿者服务站”,成为全区唯一一所联系共建的初中学校,并于2016年获吴忠市“基层最佳志愿服务组织”。
2016年11月调任为该市第三中学校长后,他在学校管理及教学、德育、服务保障等方面分别构建提出实施以“和悦” 为核心内容的教育理念。让“和悦”教育逐步成为构建学校发展的核心要素,融入师生成长的核心精神。
军人特有的干练气质和13年校长岗位的初心不变,成就了李涛的大爱,他每年从个人校长津贴中拿出1000元,资助贫困学生,捐助资金共计10000余元;实行营养早餐,连续七年争取农村寄宿制学校住宿生生活补贴150余万余元,解决住宿生和移民学生住校就餐困难。他提醒老师时刻关注着孩子们,经常自己走访学生家庭,从身心各方面去帮助学生取得进步、走出学习的困境。“把孩子交给李校长,我们放一百二十个心!”家长们都这样说。
马宁:脱下军装永葆本色
7月23日,记者见到马宁时,他正在为一家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的学员进行军训。每一声号令铿锵有力,展示了他军人的风采。
今年32岁的马宁是红寺堡区一名退伍老兵,2011年12月参军,2013年12月退伍。退伍后马宁充分利用在部队的所学所得,发光发热,创办了军之魂(宁夏)拓展训练有限公司,吸纳周边20多名退伍军人。每逢秋季开学,他都组织退伍老兵到各学校,为学校提供学生军训等素质拓展服务。培训结束后,他又向学校捐款,诠释了退伍军人的责任与担当。
马宁所在的大河乡平岭子村,离城区20多公里,村民们大多靠种植玉米为生,收入并不高。脱贫攻坚战役打响之后,他多方查看学习,先后发展种养殖产业,带领群众增收致富,最终瞄准了黄花菜产业。
“我们平岭子村,主要以种植玉米为主,产量比较低,我也到周边的村子看了看,听农户说黄花菜的产量也不错 ,收入也要比玉米高几倍。2018年我先试着种植了几亩黄花菜,产量高,能挣钱,百姓也就跟着我开始种植了,谁家在种植上遇到困难,我都会第一时间去给他们讲解。”马宁说。
每逢疫情来袭,在大河乡平岭子村的疫情防控检查点总能看到穿着迷彩服的马宁,他坚守在卡点上进行信息登记、体温测量、消杀灭菌等防疫工作。除了坚守检查点外,他还和战友协助村上进行各种防疫宣传资料的张贴、发放,增强群众自我防护意识,并在村里进行巡查,劝导村民要戴口罩,尽可能减少出门。
马宁说:“作为一名退役军人,在国家、群众有困难时,我必须第一时间要上,全力配合好各部门,共同战胜这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
大事难事看担当,危难时刻显本色。平岭子村村干部马耀林对马宁这样评价,他说:“马宁在我们村子上 ,无论是在种植、养殖、军训,或者是疫情值勤等等,他都是勇往直前,有一股拼搏的精神,起到了一个表率作用,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经营多面手。 ”
在稳步发展的过程中,马宁并未就此满足,他认为,自己富不算富,必须在自己富的同时,带动和帮助一批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共同发展。
如今的马宁在当地是个有名的人物,他用自己的热血青春和辛勤汗水在这片土地上奏响了一曲动人的致富之歌,他也从一位年轻的退伍军人一跃变成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领头雁。
吴婧:第二战场再立新功
2013年,高中毕业后的吴婧圆了自己的军人梦,5年的部队历练,不仅让她处事冷静、善于思考,而且还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和自我突破,成为优秀士兵,荣立过三等功。
2018年9月,吴婧从部队退役回到家乡盐池县。“没想到,5年不见,这里还和我离开时一样,依然是泥巴路土坯房。我要发挥军人吃苦耐劳、勇于担当的作风,为家乡的发展尽一份力!”说干就干,吴婧放弃了城市稳定的工作、扎根农村,带着乡亲们闯出一条致富路来。当时,正逢村委会换届选举,吴婧鼓足勇气参加了村支部书记竞选,幸运地成为了方山村历年来最年轻的村支书。
上任之初,有人悄悄地问她:“年纪轻轻为什么要回家当村官?图什么呢?”她给出的答案是:“我是共产党员、是退役军人、是方山人的儿女,我有信心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
但是,要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谈何容易,吴婧花了整整1个月的时间,拜访有经验的老农户,详细掌握他们生产生活中的困难。正当她苦苦寻找当地农村发展致富的出路时,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得知方山村沟坝纵横、沙质土壤、昼夜温差大等特性是种植芝麻香瓜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当她兴致勃勃地准备甩开膀子要大干一场的时候,村两委的讨论却给了她“当头一棒”。“搞经济作物有风险,干砸了还得赔钱,还是安安分分守好家里的一亩三分地吧。”反对的声音此起彼伏。为了让大家吃下“定心丸”,吴婧改变战术,组织村干部、村民到周边先进产业大村参观培训,增长见识、学习技术,帮农民算好“致富账”。
解决了思想问题,可这钱从哪来呢?在那段日子里,吴婧天天“跑”当地主管部门,为村里争取到了150万元闽宁专项资金。新建了10座暖棚,对原有110座拱棚也进行了改造。
为了占有市场先机,方山村提前栽种瓜苗,没想到,瓜苗栽下去的第二天晚上,下了一场大雪,整整5棚瓜苗全部冻死了。吴婧立即对接种苗公司进行补栽补救,天天抱着温度计蹲在瓜棚里守着香瓜苗。此时,村民抱着观望的态度,迟迟不栽瓜苗。这时,退役军人吴荣山表示愿意带头种植。“我利用‘户传户’的带动效应,打消了群众的思想顾虑,化解了群众的畏难情绪,鼓励村民种植芝麻香瓜。”吴婧说道。
功夫不负有心人,2021年,方山村的芝麻香瓜实现年增收700万元的目标,户均增收1万多元,惠及108户391名群众。经济效益远远高于种植传统作物。吴婧被选为盐池县芝麻香瓜产业发展协会的会长。
脱下戎装换农装,一心只为家乡父老谋幸福是吴婧不断前行的动力,为此,她先后被评为优秀村干部,优秀党员、优秀退役军人服务站站长,“全区抗疫模范先进个人”。今年她也给自己定了个“目标”,要充分利用全村现有700亩果树和自然风貌优势,逐步将方山村打造成为青山乡的“花果山”,继续履行一名“兵支书”的神圣职责,把方山村建设的更美、更好。(记者 冯荣 张丽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