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 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7周年

新战场续写新荣光——走近身边的优秀军嫂、退役军人代表

稿件来源:吴忠网 发布时间: 2024-08-02

  近年来,吴忠市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军嫂、退役军人代表,他们中有乡村振兴的带头人、有创新创业的致富能手,有精益求精的优秀员工……不同的岗位,一样的奋斗;不同的身份,一样的奉献。他们将忠诚融进血脉,将最美的年华献给国防,立志在强国强军中绽放青春梦想。让我们走近他们,一同见证苦干奋斗的信念追求,挺身而出的勇毅担当和永葆本色的昂扬风貌。

  朱婷婷:结缘军旅不言悔 为爱撑起半边天 

   

  朱婷婷曾是一名公司职工,她的丈夫是现役军人陈宪伟。为了让丈夫安心在部队服役,她默默地支持丈夫从军报国的理想,一个人承担起家庭的全部责任。

  2007年,朱婷婷与丈夫陈宪伟步入婚姻的殿堂,在与丈夫结婚前,亲朋好友们都劝朱婷婷要深思熟虑,毕竟军嫂的背后饱含艰辛与付出,但朱婷婷暗自下定决心:“我爱他一身戎装,也会为他坚守‘后方’、排忧解难。”

  2011年,朱婷婷和丈夫迎来了他们的第一个孩子,但由于父母身体不好,无法帮朱婷婷照顾好孩子,也为了让丈夫毫无后顾之忧地在高原服役,她毅然辞去了工作,成为一名全职的家庭主妇。回归家庭后,朱婷婷不但兼顾照顾孩子和老人,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而且利用休闲时间练字、学习配音、拍摄、剪辑短视频来丰富家庭生活,并积极参与到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中,她还经常在一家流浪动物基地做志愿者。在朱婷婷的影响和带动下,她的老公陈宪伟也加入到了吴忠流浪动物保护工作中,每月固定为流浪动物进行捐助。

  作为军嫂,朱婷婷也总会有心酸、无助的时刻,特别是孩子生病、老人身体不适且丈夫不在身边的时候,她都需要一个人咬牙坚持。“也不是没有抱怨过,但是想到他在高原服役时的辛苦,我这点苦又算什么。”朱婷婷说。

  “没有谁生来就勇敢,当了军嫂就要比别人更加坚强。”18年来的两地分居,丈夫陈宪伟陪伴朱婷婷的日子不过短短的3年,朱婷婷十几年如一日地坚定支持丈夫对国防事业的执着追求。在人生诸多身份中,朱婷婷最看重的,还是“军嫂”这个角色,“我始终坚信,人生就是一个大舞台,我在努力扮演好不同时期每一个角色,每个角色我都尽量做得精彩,尽量发挥自己最大的价值,努力成为一名好妻子、好母亲、好军嫂。”朱婷婷说。

  在朱婷婷的默默支持下,陈宪伟于2023年12月荣获青海省老高原精神十大传人、2022年9月份被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表彰为首届“最美国动人”;被青海省军区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被玉树军分区表彰为“‘四有’优秀军官”,荣立三等功2次。

  马瑞娟:15年奉献家庭不言悔 

   

  结婚15年来,军嫂马瑞娟用柔弱的双肩挑起家庭重担,多年如一日默默付出,遭遇困难挫折选择独自承担,为小家撑起了一片天。

  2009年,22岁的马瑞娟与丈夫相爱,步入婚姻殿堂。由于丈夫长年在外服役,二人聚少离多,马瑞娟独自一人默默地承担着家中一切事务,她用柔弱的双肩支撑起温暖的家。“当时我的年龄也小,没有想到过很多角色都是一个人承担。家中修修补补的活都得心应手。”自从成为一名军嫂,马瑞娟便褪去了柔弱,习惯了忙忙碌碌,习惯了独自面对工作和生活中的大事小事。

  2017年,马瑞娟的女儿出生,丈夫休假回到家中2天又因临时任务被召回部队。“当时我觉得特别委屈,别人生孩子丈夫都能陪伴左右,我产检都是一个人。但是既然选择了做军嫂,我就有这个心理准备。”临别时,马瑞娟心里有不舍也有担忧,但更多的是对丈夫事业的支持。

  在婆婆马玉莲眼中,儿子军功章有儿媳妇的功劳。“儿媳妇在背后默默付出我们都看在眼里,她从来没有一句怨言,邻居们经常还说,羡慕我们家儿媳妇家里家外照顾得好。”马玉莲说。丈夫长期在部队工作,不管在什么工作岗位,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马瑞娟始终给予他坚定的支持和积极的鼓励,从不拖丈夫的后腿。

  作为一名会计,本身工作就非常繁杂,但每天回家后,马瑞娟还要照顾公公婆婆和两个孩子。她深知,双向奔赴的爱情,必须有人在背后默默为对方付出。选择当军嫂,就意味着付出和坚守,有了妻子的支持,丈夫在部队多次立功获奖。“我深知嫁给军人就意味着付出代价,作出牺牲,但是我更懂得军人是伟大的、崇高的,虽然我也会觉得累,但更觉得值。”马瑞娟说。

  马希伟:退而不休 余晖正好 

   

  “在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时要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7月29日,在同心县妇联的活动现场,同心县司法局专职人民调解员马希伟以亲切的家常话方式,引导群众转变传统婚俗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婚姻观念。

  “人退休了,思想不能退休,革命精神不能退休。”这是马希伟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口头禅。自2018年退休后,他充分发挥一名共产党员、一名退伍军人的先锋模范作用,尽心尽力调解矛盾纠纷,宣讲法律法规,先后获得自治区“学雷锋先进标兵”“中国好人”荣誉称号“法律明白人”“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等荣誉称号。

  2019年马希伟成立了“老马调解室”,退休后的马希伟开始了他的调解员之路,5年来风雨无阻,以他的直率、热情与公正赢得了广泛的认可,久而久之,便成了邻居口中的“头牌”调解员。

  “叔,我所在的工厂不仅没有补发我应得的绩效工资,还要强行辞退我。”7月上旬市民杨兰英找到马希伟诉说了她和同事在上班期间遭受的不公平待遇。马希伟得知后,带领她们搜集并整理了详尽的证据资料,助力她们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经过数日的连续奋战,马希伟不仅帮助这六个女孩儿要回了一万多元的工资,也帮他们保住了工作。

  马希伟是矛盾纠纷的“消融剂”,也是群众身边的“和事佬”,还是一名“红色”宣讲员。他善于学法,知法懂法,精于用法,是调解战线上真正的“土专家”,截至目前,他累计调解成功案件4770件,帮群众挽回经济损失1.26亿元。在宣讲的路上他走遍了同心县175所中小学、机关事业单位等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精神等宣讲活动1100场次,受众超10万人次。

  今年大学刚毕业的金方(化名)很小的时候父母就不在了,从金方初中上学开始,马希伟每年都补助他500元,大学时每年补助一千元。“上学期间因家庭经济困难,有很多次想要弃学,幸亏马叔叔的帮扶和开导,我才能有现在的成就。”金方说。这些年,马希伟拿出积攒下来的退休金、调解费、子女赡养费等共计50余万元,为学生连续5年捐赠红色读物上千本,资助500余名学生及困难群众。

  “未来我还会一如既往地发挥余热,希望在自己的努力下,有更多的人日子能过得更好。”马希伟说。

  杨庆东:返乡创业争做乡村振兴的“排头兵” 

   

  “羊肉肉质肥厚,卖不到好价格怎么办……”7月30日,红寺堡区红寺堡镇红关村养殖户蒋波拨通了宁夏平头羊冷鲜肉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红寺堡区肉牛肉羊养殖及销售协会会长杨庆东的电话。

  “多半是吃得不够营养,养羊也是要讲究方法的……”接电话的杨庆东,一面给蒋波讲解养殖技术,一面驱车赶往蒋波家里。

  杨庆东凭着多年的工作经验,通过实地了解养殖的肉羊种类、饲料的选用后,很快找出了问题所在。“你养的是咱们本地的土羊,在养殖过程中要避免长期给羊喂养同一种草料,‌而应选择不同的草料打成粉状混合饲喂。” 杨庆东说。

  这是杨庆东日常工作中的一个缩影。今年50岁的杨庆东,1991 年应征入伍,在部队期间被评为优秀义务兵,深受上级领导和战友的认可,退役后专门从事农牧畜牧业工作。因技术过硬,2014 年被自治区科技厅聘为科技特派员,从此开启了肉羊肉牛养殖技术推广之旅。

  “肉羊养殖的发展关键在于养殖户。”杨庆东说,作为一名养殖技术特派员,其主要职责在于帮助村民掌握养殖新技术,来到红寺堡区红寺堡镇后,他第一时间成立了东丰肉羊养殖专业合作社并担任合作社法人。杨庆东吃苦耐劳,勤于思考,敢想敢为,通过现场讲解、 亲自示范、入户面授、集中培训等形式多样的培训,使村民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了养殖技术,并带领村民做了纯种萨福克羔羊早期断奶饲喂实验研究,当时带动农户年均增收 5 万余元。

  转眼到了2020年,杨庆东作为科技特派员的任期圆满结束,他即将回归原有的工作岗位。“当时我带领员工和周边的养殖户在养殖产业已经闯出了一条不错的路,我一走,他们就没了主心骨。”在深思熟虑之后,杨庆东毅然决然地辞去了原有的工作,将宁夏平头羊滩羊养殖专业合作社更名为宁夏平头羊冷鲜肉有限责任公司,杨庆东担任董事长,从此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养殖产业中,带领大家共同致富的事业中。

  经过这些年的养殖经验,杨庆东发现从养殖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构建显得尤为关键。单纯依赖中间商环节成本太高,于是将重心转向深加工领域,致力于产品加工与增值。“为此,我们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足迹遍布福建、宁波、北上广等地,历经数年努力,我们的销售模式已日趋成熟,实现了线上与线下渠道的有机融合,为消费者提供了更为便捷、多样的购物体验。”杨庆东说,为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他们还在重庆、武汉、宁波等地开设了直营店,采用冷链运输技术,确保产品新鲜直达消费者手中。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杨庆东的一系列举措不仅有效带动了养殖户的积极性,还在当前市场价格波动中,为他们提供了高于市场的销售价格,进一步增强了农户的养殖信心。截至目前杨庆东及的公司辐射带动360 户养殖户,其中建档立卡户 52 户,带动农户年均增收2 万余元。同时该公司还解决了周边40余人的就业问题,红关村村民马琴就是其中一员。“我原来只是一个家庭主妇,自从来这里工作后年收入能达到6万,上班时间也灵活,既能照顾家庭也能赚钱,现在我不仅盖了新房子,也买了新车,日子越来越好了。”马琴说。

  在取得好成绩的同时,杨庆东也不忘回报社会。从2020年开始, 他坚持向红寺堡养殖户、红寺堡区各个学校、家庭困难户以及罹患重大疾病的个体捐献善款,并长期关注并支持27名白血病患者的治疗,如今捐助资金已经超过20 余万元。村民刘德家境贫寒,身体残疾且患有疾病,生活无法自理,为了改善刘德的生活状况,杨庆东不仅出资雇佣人员每周前往照料,还为他购买了按摩椅以缓解他的病痛。“真是打心底里感谢杨总,正是因为有他,我才有现在这样的好日子。”刘德说。

  张辉:戎装褪去初心不忘 

   

  自2022年10月份以来,无论严寒酷暑,总有那么一个身影行走在龙源村的田间地头、乡间小路,乡亲们见了都会热情地上前去打声招呼,唠上几句家常。这个雷厉风行、眼神明亮的人,就是吴忠市人民检察院选派到红寺堡区大河乡龙源村担任驻村工作队队员的张辉。

  张辉,中共党员,2001年12月入伍,荣立“个人三等功”5次,2022年3月转业后,安置到吴忠市人民检察院工作。2022年10月,张辉服从单位安排,来到龙源村进行驻村工作。“来之前我是有心理准备的,但真正来到这儿,离家生活的孤寂和艰巨的工作任务,还是出乎了我的意料。”张辉坦言。

  龙源村是自治区“十二五”生态移民村,曾被确定为深度贫困村,2019年整村脱贫。当他得知该村村民整体文化程度低,基础设施薄弱,集体经济匮乏时,一种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在他心头翻涌。“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组织的嘱托不能忘,入党的初心不能变,肩上的使命不能丢,一定要增加龙源村的集体收入,带领群众过上好的生活。”张辉说。

  说干就干。张辉深知,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只有产业振兴,农民增收才有保障。于是,张辉与驻村工作队积极调整产业,种植萝卜600亩,扩建72座温室大棚,为龙源村增加务工收入600余万元。同时对接宁夏大河之洲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为龙源村提供就业岗位45个,村集体增收22万元。此外,与红寺堡区俊丰种植养殖合作社经营龙源村扶贫养殖场建立合作关系,走访入户带动31户困难群众参与养殖,户均增加收入8700余元。村集体经济增收5.3万元。

  驻村期间,张辉始终以村为家,把村民当亲人,想方设法为他们办好事、办实事。张辉表示,多年的军旅生涯不仅带给了自己健壮的体魄,锻造了自己钢铁般的意志,更把军民鱼水情的情怀深深刻在心中。接下来,他将会继续秉持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发扬军人本色,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接续奋斗、勇毅前行,引领龙源村走好新时代的乡村振兴道路。

  马东:情系乡梓  回报家乡 

   

  “每一道工序都不能马虎大意,一定要细心细致,保证好咱们豆制品的质量……”7月30日,走进宁夏塞上鸭婆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浓浓的豆香溢满整个厂区,该公司总经理马东身着工作服,佩戴口罩,奔走在每一个工作平台上,耐心嘱咐每一位工人相关工作事项,经过清洗、浸泡、磨浆、滤浆、煮浆等一系列工序后,白嫩细腻、营养丰富的豆制品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1985年出生马东是土生土长的同心县人,2004年11月,自小便怀揣着军人梦的他毅然奔赴甘肃省平凉市,成为一名光荣的士兵。两年的从戎生涯磨练了他的意志、坚定了他的心性,也成就了他坚毅自信、艰苦奋斗、勇于奉献的品格。2006年,马东退役回到家乡开始了他的自主创业之路。

  “我既有父母做豆腐的传统手艺,还有她们多年来辛苦积攒的人脉资源,创业之初便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豆制品加工行业作为自己实现人生理想的舞台,现在看来当初的选择也确实没错。”马东笑言。

  俗话说,“世上活路三行苦,撑船打铁磨豆腐”。虽说起早贪黑、费事费神,可马东与其合伙人无论是从原材料选择,还是豆腐制作加工等工序上,都力求精益求精,做出来的豆腐自然质量上乘。一传十、十传百,马东的豆腐开始供不应求。十几年间,从小小的豆腐坊,到如今总占地面积约19亩,集研发、生产与销售为一体的规模化豆制品加工企业,小小黄豆为马东带来了致富的“新机遇”,实现了创业梦想。“我们现在的产品有豆腐、豆腐皮、豆腐干、豆芽菜等30多个品种,畅销同心县城周边及吴忠、中卫、固原等地市。”马东说。

  创业这些年来,马东一直都在尽自己的力量,为更多的乡亲提供就业岗位,谋得生存之路。今年40岁的李丽(化名)两年前离异,独自养活孩子,因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日子过得紧巴巴的。马东得知情况后,为其安排了生产一线岗位,并解决她吃饭和住宿问题。“现在每个月都有四千多的收入,工作环境也好,我特别满意。”李丽说。

  一朝入军营,终身是个兵,曾经当过兵,终身有军魂。军旅生涯,不仅为青春筑梦,也为一生烙下了深深的印痕。自主创业十几载,马东情系乡梓,回报家乡,以自己的汗水和智慧,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退役不褪色,军魂永铸心”的深刻内涵。(记者 吴荣 赵秉娣 见习记者 董泊麟 王思远)

>>><<<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