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5月11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陕西延川县的大相寺召开会议,总结东征,部署西征。会议根据当时的形势和任务,继续贯彻“以发展求巩固”的战略方针,同时为迎接二、四方面军北上,以中央红军为主力,组建了中国人民抗日红军西方野战军。1936年5月18日,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下达命令,开始西征,到当年11月22日山城堡战斗告捷结束西征。历时半年的西征,为党中央把中国革命的大本营放在西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使被解放的地区特别是陕甘宁边区成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巩固的总后方。西征,从战略任务的提出到实施,始终与宁夏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宁夏因此成为西征的大本营和主战场。
1936年5月18日,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正式发布了《西征战役计划》,明确赋予了全体红军共同执行的三大任务:(1)向西北进攻,造成陕甘宁根据地,并向北打通与苏联、外蒙的联系,向南打通与红二、四方面军的联系;(2)在东线坚持游击战争;(3)南面争取东北军、十七路军和其他国民党军走向抗日。宁夏的战略地位对红军西征不可替代的战略意义,促使红军西征的军事方向在宁夏定位。西征的战略任务之一是夺取宁夏,激活党在西北革命根据地的一盘大棋。
夺取宁夏战略计划的制定,是中共中央为贯彻“逼蒋抗日”方针而制定的一个重大战略决策,也是促进三大主力红军会合的重大战略步骤。为了贯彻“逼蒋抗日”的方针,避免与南京方面冲突,同时考虑到陕甘苏区人口稀少,粮食缺乏,三大主力会师后,经济将出现严重困难,中共中央决定两大主力会师后,乘蒋介石正忙于解决“两广事变”、胡宗南主力南调之机,联合东北军发展西北抗日局面,占领宁夏,打通与苏联的联系,然后出兵绥远,同日伪军作战,以推动全国抗日局面的实现。基于此,中共中央经与东北军领导人张学良等协商后,于8月12日指示朱德、张国焘、任弼时,提出了夺取宁夏的战略计划,要点是:红军同东北军合作,打通与苏联的陆上交通,建立西北国防政府;在9月底前,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尽可能夺取岷州或其附近地区作为临时根据地,以有力一部攻击陇西和河州(即临夏),调动毛炳文、马步芳部东援,以支援东北军于学忠部占据兰州,进而控制河西走廊的凉州(今武威)、甘州(今张掖)、肃州(今酒泉);10月和11月,红军三个方面军在西(安)兰(州)公路会师,完成进攻宁夏的准备;12月起,以一个方面军保卫陕甘宁苏区,对付蒋介石军队的进攻,以两个方面军趁结冰期过黄河,消灭马鸿逵部,占领宁夏;宁夏占领后,红军和东北军各出一部,组成抗日联军先锋军,向绥远出动,抗击日军和伪蒙军的进攻,把全国抗日运动推向更高阶段。
红军西征大本营和主战场在宁夏的定格,在党史、军史中留存着历久弥新的红色记忆。从西征红军一路向宁夏进发到相继进驻王家团庄和同心城,解放了同心城一带;从红一军团全部抵达豫旺堡、七营川一带,到彭德怀和西征总部也进驻了豫旺堡;从红军西征控制宁(夏)平(凉)大道,到进入休整阶段;从迎接三大主力胜利会师到实施宁夏战役;从转向新战略到西征最终胜利,处处体现着宁夏作为红军西征大本营的历史地位。特别是1936年6月底,彭德怀司令员率西征总指挥部进驻豫旺堡,开辟革命根据地,成为红军西征的大本营和指挥中心。进行了大量的革命军事活动,开辟了新的根据地,帮助当地的回族群众建立自己的红色民族革命政权、武装力量。宁夏见证了红军西征进一步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各项工作。宁夏也是红军西征的主战场。首先,载入军史的西征11场战斗,有5次发生在宁夏境内,分别是解放盐池攻城战、豫旺攻克战、王家团庄围攻战、红城水伏击战和七营反击战。实际上,随着党史军史研究的深入,发生在西征各个阶段的重要战斗20余次,发生在宁夏的有10余次,占半数;其次,西征战略任务之一的迎接红军长征胜利会师的最终结束地在宁夏西吉县将台堡;再次,占据重要地位的宁夏战役虽然没有实施,但战役准备、战役演变及其新战略的实施都与宁夏不可分割。宁夏因此成为红军西征的大本营和主战场。
(执笔:自治区党委党史研究室 田俊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