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塞上军旅

山河见证–我们的抗战记忆丨抗战老兵张志英:勋章无声 初心永恒

稿件来源:石嘴山市新闻传媒中心 发布时间: 2025-09-08
  在大武口区建设西街苹果园小区,97岁的张志英老人端坐在沙发上,阳光透过窗户落在他饱经风霜的脸上,胸前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熠熠生辉。为了这一刻,老人特意从陕西靖边老家来到大武口女儿家中,子女们全程相伴左右。

  得知记者前来采访,老人特意拿出复印好的生平资料和荣誉证书,上面清晰记录着他从1943年参军到1980年退休的人生历程。随着沙哑却坚定的声音缓缓响起,老人开启了记忆的闸门。七十多年的峥嵘岁月如电影般重现,日期、地名、战友名字,甚至战斗雨夜的寒意,他都记忆犹新。那些镌刻在身体里的战争记忆,犹如一把打开历史大门的钥匙,让我们得以窥见一位抗战老兵的铁血丹心与赤诚初心。

  “十五岁当兵,十九岁夺机枪”

  1943年,年仅15岁的张志英,在陕甘宁边区穿上了军装,成为一名勤务兵。彼时的他,虽只是负责资料整理等基础工作,却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积蓄力量,满心期待着奔赴前线、保家卫国的那一天。

  1947年,解放战争全面爆发,19岁的张志英如愿进入骑兵团一线连队,成为一名真正的战士。此后的日子里,他跟随部队辗转各地,“今天在这片山头设伏,明天向那个阵地急行军,哪里有战斗,哪里就有我们的身影”,战场的奔波与危险,在他的讲述中平静却充满力量。


  1948年,盐池县甜水堡的一场战斗,成为他军旅生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他所在队伍遭遇敌人,两名战友牺牲,一挺机枪遗落战场。连长下令:“必须把机枪夺回来!”冒着密集火力,在战友的掩护下,张志英匍匐向前,最终带回了机枪和22发子弹。凭借此次英勇表现,他受到连队表扬,并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那挺机枪的枪托都被打弯了,但只要一扣扳机,能连着打出二十多发子弹,在当时可是能扭转战局的重火力!”时至今日,提起那挺失而复得的机枪,老人的眼中依旧闪烁着自豪的光芒。

  “我带了10个人全部突围成功”

  1949年4月13日,陕西定边县安边镇,一场关乎全团生死的突围战,成了张志英记忆中最深刻的片段。当时,他所在部队被国民党马鸿逵的八个团包围,形势危急,指挥部决定趁夜突围,张志英因“眼力好、记路准”,受命率11名党员掩护。

  “那晚下着毛毛雨,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老人缓缓回忆,部队决定从城南挖洞突围,他穿梭于东西两个城门集结战友,在枪林弹雨中掩护大家向外冲。“炮弹在身边炸开,子弹擦着耳边飞,我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把大家安全带出去!”突围途中,他的头部、腿部和背部受伤,但他咬着牙,强撑着带领队伍,最终11人全部脱险,并荣立一等功。

  如今,他的右腿上仍留着一道狰狞的伤疤,那是战火留下的永恒印记。更遗憾的是,为防止党组织档案落入敌人手中,部队被迫销毁了所有党员档案,他的党组织关系也因此未能恢复。

  “说不难过是假的,虽然档案没了,但初心还在。”张志英坚定地说。

  “从战场到医院,岗位虽变,担当不变”

  1950年,解放战争取得最终胜利,张志英选择退伍。当时,许多战友都回到家乡务农,他却做出了一个不同的选择,报考陕西中医药学校,潜心学习中医。


  “国家刚经历战乱,正需要人建设,我多学一点本事,就能多尽一份力。”带着这份信念,他在毕业后进入靖边县医院,成为一名治病救人的医生。1959年他又被调入银川市中医医院。

  刚到银川市中医医院时,他发现医院医生充足,却急缺护士。“哪里需要,我就去哪里。”没有丝毫犹豫,他主动转行当起了护士。

  从少年勤务兵到战场英雄,从冲锋陷阵的战士到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岗位在变,身份在变,但张志英“为人民服务”的承诺,却贯穿了一生。

  如今的他,生活简单平静,每天靠子女照料起居。虽然听力已大不如前,可一提当年的战斗故事,他的眼神立刻清亮如初,问到是否还记得战友的名字,他脱口而出:“边春(音译)、宋长长(音译),他们都牺牲了……”话音落下,老人陷入了长久的沉默,空气中只剩下时光的叹息。

  “父亲平时话不多,但一讲起打仗的事,就像打开了话匣子,每个细节都记得清清楚楚,仿佛就发生在昨天。”张志英的女儿张小莉笑着说,言语中满是对父亲的敬佩。

  阳光逐渐西斜,子女扶着他回卧室休息。那条蜷曲的伤腿被轻柔托起,而他记忆里的冲锋号、战友的面容、战火与信念,却始终笔挺地立在时光中,从未褪色。(记者 袁佳 王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