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宗富:“为人民服务”是一辈子的事
初秋,晨曦微露,大武口区长胜街道奔牛社区的绿茵巷道,已染上丝丝凉意。79岁的彭宗富,迈着稳健的步伐,沿着小区步道前行。他手提一只褪色的帆布包,包里装着民情记录本,他目光敏锐地查看墙面,不放过任何一处小广告,一旦发现便认真清理。
沿途,彭宗富的目光扫过墙角的消防栓、路边的下水道,还不时停下来,与晨练的老年人亲切地打招呼。这样的巡逻,他已默默坚持了十多年。
19岁入伍,23岁入党,从“五好战士”奖章到“全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共产党员”“爱岗敬业标兵”“优秀志愿者”等荣誉称号,20余本荣誉证书,这位年近八旬的老人用一辈子的坚守证明:一颗红心,无论岁月如何流转,总能映亮为民服务的初心。
一颗红心永向党
这位头发花白的老人,胸前佩戴的那枚党员徽章,是他一生信仰的象征。
彭宗富出生于1946年。1965年,他成为一名野战军战士,投身边疆保卫战。战火纷飞中,他的钢铁意志被淬炼得愈发坚定,“党指到哪里,我就打到哪里。”这句誓言,深深烙印在他心底。
手指摩挲着军功章,彭宗富的眼中闪烁着光芒,仿佛又回到了那段热血沸腾的岁月。入伍第一年,他荣获“五好战士”奖章,这是他军旅生涯的荣耀开端。向党看齐,是他的人生信条,然而他的入党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
参军第二年,彭宗富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虽然表现优秀,但因为种种原因,他的入党申请一直未能通过。
“向党组织靠拢之路,没有放弃可言。”彭宗富没有气馁,而是更加勤奋地参加训练,努力凭借出色表现,得到党组织的认可。“党组织派工作人员到我的家乡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进行走访,最终政审通过。”多年过去,讲起入党的经历,依旧能在他的脸上看到开心和喜悦。
1969年3月,退伍前夕,彭宗富如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此成为他一生坚守的信条。
一生坚守映初心
1971年,彭宗富响应国家号召支援三线建设。从黑龙江到宁夏,火车开了三天三夜,出站台时,他看到的却是“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的戈壁。同批来的青年有人哭鼻子,他却攥紧拳头鼓劲:“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条件越艰苦,越要靠双手创造!”
在原西北煤机一厂,他从学徒成长为技术骨干,车床前的油渍浸透了工装,也浸透了32年的坚守。那些年,他的工具箱里总放着一本《党员笔记》,扉页上写着“干一行爱一行”,凭着这股劲,他多次获评“优秀共产党员”“爱岗敬业标兵”。
回忆起刚到石嘴山工作生活的日子,有人问他苦不苦,他语气坚定地回答:“怕苦是没有资格来的,能支援‘三线建设’的都是从部队里选拔出来表现比较优秀的人。”话语间,他的眼中闪烁着光芒。
2003年退休那天,彭宗富做的第一件事,是到社区党委报到:“我身子骨还行,社区要是用得上,我天天来。”从此,帮独居老人换灯泡、为残疾居民修水管、参与环境卫生治理、走访慰问困难群众……他开启了“第二职业”——社区志愿者的新征程。
一片赤诚献人民
2014年,奔牛社区被划入棚改区。彭宗富自告奋勇当起义务巡逻员,每天在拆迁区和居民区往返数趟,排查安全隐患。
一天,他看到热力公司贴出的通知:部分采暖管道已拆除,冬季无法供暖。“坏了!”他心里一紧,当即挨家挨户敲门。
36户滞留居民以老年人居多,有的卧病在床,有的腿脚不便。“天这么冷,停暖咋行?”他在民情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各家情况,连夜找到社区党委,又跟着社区居干跑街道、找拆迁办,最终为居民争取到采暖维修资金。
2019年8月,楼房回购工作征求居民意见,彭宗富每天穿梭于居民家中,耐心询问。他的电话成了居民“热线”,面对居民的政策咨询,他不仅耐心解释,还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积极做思想工作,助力回购工作顺利推进。
疫情防控期间,他手写了请愿书:“我是党员,我上!”每天坚持站岗,测量体温、登记、宣传防疫知识,有居民劝他:“老彭,你年纪大了,歇歇吧。”他摆摆手说:“我多站一会,大家就多一分安全。”
“彭老是个热心肠,家电维修他热心帮忙,环境卫生治理他冲锋在前,绿化种植维护他带头示范。多年来,辖区里大大小小的事情他都会第一时间来帮忙解决。哪里有需要,哪里就能见到他的身影。”奔牛社区副主任赵焕提起他,语气里满是敬佩。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在彭宗富的带动下,社区十几名退休党员都行动起来,当起了社区义务安全巡逻员、义务修理员、义务美容师、义务宣传员。如今,这股“银发力量”成了社区治理的“生力军”。
从边疆战士到车间工人,从退休党员到社区志愿者,彭宗富的人生轨迹里,写满了“为人民服务”的注脚。他用一生的忠诚与奉献,诠释了“一颗红心永向党”的赤诚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