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塞上军旅

侯兴芳:少年从军赴沙场 六载征战铸忠魂

稿件来源:华兴时报 发布时间: 2025-09-01

  近日,盐池县一处普通居民楼内,96岁的抗战老兵侯兴芳静坐在沙发旁。桌上的纪念章虽历经岁月磨损,却依旧泛着温润的光泽。谈及70余年前的烽火岁月时,老人原本浑浊的双眼倏然明亮,仿佛穿过时间长河,重新成为那个毅然从军、奔赴战场的少年。

  作为战争年代的亲历者,侯兴芳的故事不只是个人的生命史诗,更是那段特殊历史的鲜活注脚。

  少年从军 毅然入战场

  1930年6月,侯兴芳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贫瘠的土地与动荡的时局,让他早早尝尽了生活的艰辛。1943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他做出了改变一生的决定——参军报国。他瞒着家人,徒步踏上征程,翻山越岭奔向陕西省榆林市定边县。历经数日跋涉,他抵达目的地,成功加入八路军三五九旅第七团。后因部队整编,他被调入警备三团,成为一名号兵。

  对于号兵这个岗位,侯兴芳满是陌生,手中那黄铜军号,在他眼里就是一件“稀罕物件”。很快,他便明白军号的重要性:战场上,军号是“无声的指令枪”,冲锋的号角能撕开敌人的防线,集结的旋律能凝聚散落的战友,撤退的讯号更能为部队争取生机。

  为了吹好军号,侯兴芳付出了远超常人的努力。每天天不亮,他就背着军号到营地外的空地上练习,从基础的音阶到复杂的战术号谱,一遍又一遍反复琢磨,嘴唇磨破了就抹点药膏,手臂酸了就揉一揉继续。“号声不能错,错一个音,可能就会有战友送命。”正是这份敬畏心,让他很快熟练掌握了所有号谱,成为一名出色的号兵。

  1945年,侯兴芳随部队严阵以待,做好了抗击日军的准备。然而历史的轨迹却在8月陡然转折——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消息传来,全营都在欢呼,可我心底却藏着一丝未能亲手杀敌的遗憾。”但侯兴芳深知,和平并未完全降临。很快,他随部队转入新的战线,手中的军号再次响起,这一次,是为新的胜利而鸣。

  六载征战 用青春守护家国

  1947年至1953年,侯兴芳先后参与了延安青化砭战役、瓦子街战役、黄龙山战役、环县战役、固原战役及解放兰州战役和甘南(赣南)剿匪等诸多战斗,每段经历都刻骨铭心。

  环县战役打得非常激烈,敌人的炮火几乎将整个阵地炸平。侯兴芳蜷缩在掩体后,耳朵被炮火震得嗡嗡响,双臂紧紧抱着军号,目光死死盯着指挥岗的方向,生怕错过任何一个信号。终于,“进攻”的命令传来,他猛地站起身,无视耳边子弹破空的尖啸,用尽全身力气吹响了冲锋号。“那时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得把号吹响、吹准,让战友们都听得见,知道该往哪冲。”战斗结束后,他才发现,军号的号身上被弹片划出了一道深深的痕迹。

  1949年解放兰州战役,是侯兴芳记忆中最惨烈的一战。当时他所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接到“死守兰州黄河铁桥”的命令,这座桥是兰州南北的交通要道,一旦被敌人占领,整个兰州战役的局势就会失控。

  “马步芳部攻势猛烈,战斗持续了7天7夜,枪炮声几乎没停过。”侯兴芳回忆道。阵地几度易手,有的战士刚冲上去就倒下了。泥土早已被鲜血浸透,又在接连的爆炸中被一次次翻起。那几天,他几乎不曾合眼。饿了就啃一口干硬的面饼,渴了就舔一舔战壕壁上的露水。眼看着身旁的战友一个个倒下,他心如刀割,却始终攥紧军号,只要命令一到,便立刻吹响。有一次,他刚吹响冲锋号,一颗子弹瞬间击穿身旁的泥土,飞溅的土块砸在他脸上,可他眼都没眨,继续将号声吹完。“战友们都在拼命,我绝不能停,不能让他们白白牺牲。”凭着这份坚韧,他和战友们最终守住了黄河铁桥,为兰州解放筑牢了最关键的一道防线。

  解放兰州战役结束后,部队原本计划进军银川,正逢银川宣布和平解放,任务随即调整为南下赣南剿匪。赣南的崇山峻岭里,树林茂密、山路崎岖,土匪藏在密林里放暗枪,有时候走在路上,冷箭就从山间射下来。侯兴芳跟着部队白天搜山,晚上就在树林里宿营,时刻保持着警惕。有一次,他们在搜山时遇到土匪伏击,侯兴芳立刻吹响战斗号,帮助部队快速展开阵型,最终成功歼灭了土匪。就这样,他在赣南待了两年半,直到剿匪任务完成。

  复员返乡 未改军人本色

  1952年后,侯兴芳继续留在部队服役,负责训练新号兵,直到1956年复员。当时,地方政府考虑到他的战功和经历,主动提出让他进入政府部门或邮政系统工作,可侯兴芳却婉言拒绝了。“仗打完了,国家要搞建设,我没多少文化,干不了复杂的工作,还是把机会让给更有文化、能为国家作更多贡献的人。”他说,自己就是一名普通士兵,现在和平了,只想回农村陪着家人种地过日子。

  复员后,侯兴芳回到家乡,一头扎进田间地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和普通农民没什么两样。他从没跟家人提过自己在部队的战功,身上的伤疤也总是瞒着家人,直到有一次儿子帮他洗澡,看到他背上的伤疤,追问之下,他才简单说了说战斗的经历。

  “爸总跟我们说,比起那些牺牲的战友,他能活着回来,能过上安稳的日子,已经很幸运了,没什么好炫耀的。”侯兴芳的儿子回忆道,小时候家里穷,父亲总是教育他们要勤俭节约,珍惜现在的生活,还常说“好日子是战友们用命换来的,不能浪费”。

  如今,96岁的侯兴芳身体依然硬朗,对当年的战役细节仍然记忆犹新。每当社区组织青少年来听他讲战斗故事时,他总能将那段经历娓娓道来。讲到最后,他总会拉着孩子们的手,语重心长地嘱咐:“现在的日子多好啊,有饭吃、有学上,这都是无数战士用命换来的。你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把国家建设好,不能忘了过去的苦,更不能忘了那些牺牲的人。”

  侯兴芳的一生,是无数抗战老兵的缩影:少年时毅然从军,用热血守护山河;暮年时归于平凡,将功名深藏心底。他手中的军号虽已沉默,但那段烽火岁月里的信念与担当,却化作不朽的精神丰碑,激励着后来之人奋勇前行。(记者 梁 静 孙星 见习记者 陈美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