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塞上军旅

王治昌:烽火青春在岁月里淬炼成金

稿件来源:华兴时报 发布时间: 2025-08-28

  “在战场上,哪顾得上害怕?心里就一个念头,拼了命,也要取得胜利!”日前,在宁夏军区第二干休所书屋里,94岁的正师职离休干部王治昌抚今追昔,将一段从娃娃兵到奉献毕生的戎马岁月娓娓道来。

  他胸前的军功章熠熠生辉,仿佛映照出那段滚烫的烽火时光:甘肃曲子战役的枪林弹雨、收复定边和盐池的浴血冲锋、解放榆林的嘹亮号声、青海果洛的剿匪硝烟……岁月在他脸上刻下深深浅浅的纹路,却从未改变那颗在战火中熔铸、至今依然炙热的赤诚之心。

  少年从军 号声催战鼓

  1931年,王治昌出生在陕西榆林的一个小村庄,家中有八个子女,他排行第六。童年记忆里,贫困如影随形——连年灾荒让一家人常常食不果腹,甚至衣不蔽体。

  为躲避国民党抓壮丁,父母带着全家辗转逃往内蒙古乌审旗河南尔林川与陕西靖边,靠给雇主放牛勉强维持生计。在动荡与贫瘠中,少年王治昌过早地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也默默积蓄着面对困境的韧性。

  随着抗日烽火燃遍全国,当地组织抗日军队的号召响彻乡野——“有枪的出枪,有人的出人,有马的献马。”国难当头,父亲与王治昌一番深谈后,决定送他报名参军。验兵时,因他个子矮小,招兵人员打趣地说:“怕是连马都骑不稳。”话音刚落,王治昌跨上了身边的一匹豹花马,稳稳跑了一圈。正是这股不服输的劲头,让他成功加入三边(靖边、定边、安边)骑兵大队,成为一名勤务兵,开启了与军营相伴的人生。1944年,部队开始培养司号员,王治昌在学习中展现出过人的天赋,学得又快又好,很快被上级选中,正式成为一名司号员。从陕甘宁联防司令部骑突团团部到第八野战军,他的号声始终回荡在军营与战场。“战场上,号声就是命令。冲锋号一响,大伙儿浑身是劲,啥危险都顾不上了。”王治昌深知,军号在当时是重要的通讯工具,自己与指导员一同行动,相当于部队的“移动指挥部”,每一个音符都承载着生死存亡的重量。

  在烽火的淬炼中,王治昌的信仰愈发坚定。1948年9月,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乡亲们口中那个懵懂的“六娃”,真正成长为一名肩负使命的革命战士。

  烽火砺剑 青春铸荣光

  1947年转战延安令王治昌记忆犹新,彼时他在吴起镇驻守,亲历彭德怀指挥的经典战术:“我们佯攻榆林,诱敌增援,等国民党第19军钻进伏击圈,一仗就打垮他们。”溃军逃往延安途中,王治昌所在骑兵队疾驰绥德,与百姓合力光复延安:“老乡们早把粮食藏好了,自己吃小米,却把白面留给我们。”

  问及对日作战,王治昌说自己虽未参战,但对侵略者的残酷早有耳闻。“陕北这边日本人没打进来,就到了黄河边,听说他们要来,我们都做了准备。”他还记得二战结束时听到日本投降的消息,大家都欢呼雀跃庆贺胜利。

  “1948年西府战役,部队攻至宝鸡时,马鸿逵骑兵团突袭后方,冲散咱们妇女队,后勤骡马牺牲巨大。”王治昌回忆,“当时我们骑兵连负责迂回包抄、战场警戒,在这场战斗中消灭了敌方团部。”老人至今记得,打扫战场时还出了误会,当他们的骑兵部队赶到时,打了胜仗的步兵以为是敌军残部,差点开火,他赶紧吹响联络号,才避免了误会。

  1952年,王治昌随部队来到青海,战事渐息,他转而投身果洛地区的开发建设。“那地方很落后,老百姓连纸烟都没见过。”他回忆,初到果洛时,当地百姓对共产党尚不了解,部队派4个连队驻守,承担起了保卫与建设的双重任务。

  初心永驻 岁月映丹心

  如今,王治昌在干休所里安度晚年。他时常想起那些牺牲的战友:“打死的,病死的,好多人连回家的机会都没有。”而自己能住进这集中安置军人的干休所,已是莫大的幸运。

  “这里有专门的工作人员照顾,家里有困难也能找组织,很周到。”王治昌说,吃的、住的条件更是越来越好,所里还盖了礼堂、建了活动场所,处处透着对老同志的关怀。

  “我这辈子在战场上死里逃生,几十年过来,条件一直挺好,真的知足了。”面对抗战胜利80周年的特殊时刻,王治昌老人反复念叨着“感谢共产党”,这五个字,承载着一位老兵穿越风雨后的赤诚,是对国家发展最朴素的肯定,也是对自己一生选择最坚定的认同。

  在干休所的日子里,王治昌常能见到来看望老同志的年轻人,他们眼中的尊重让他倍感温暖。他觉得,教育子女也好,影响后辈也罢,靠的从来不是说教,而是潜移默化的行动。“老辈人过惯了艰苦日子,对现在的生活没什么苛刻要求,能平平安安就很满足。”他始终认为,“靠自己”是一生最该践行的信条——当年在战场上自己靠勇气冲锋陷阵,如今在生活中靠心态安度晚年,而年轻人更该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未来。

  从烽火战场到岁月静好,王治昌和战友们用一生书写着“坚守”二字,这份坚守,早已化作对国家的感恩、对后辈的期许,温暖而绵长。(记者 李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