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塞上军旅

杨菊莲:火线上的文艺轻骑兵

稿件来源:华兴时报 发布时间: 2025-08-14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每当《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在电视里响起,91岁的杨菊莲老人总会停下手中的活,轻声跟着哼唱。作为一名参加过抗美援朝的文艺兵,那些在战壕里打快板、在炮火中跳舞的日子,从未从她的记忆里褪色。杨菊莲常说:“我这辈子最骄傲的,就是曾经用歌声和舞蹈,陪伴战士们走过最艰难的日子。”

  苦难童年:从长沙会战到参军报国

  1934年,杨菊莲出生在湖南长沙的一个贫苦家庭,父母靠出卖苦力维持生计,一家人日子过得紧巴巴。1939年9月,长沙会战的枪炮声从城郊传来,日军的飞机掠过天空,炸弹落在棚户区,瞬间燃起熊熊大火。

  因父亲去参加革命,年幼的杨菊莲只能跟着母亲,在逃难的人群里奔波,弟妹饿得失声大哭,母亲没办法,只能拉着他们挨家挨户讨饭。“那时候觉得天都是灰的,不知道啥时候才能吃上一顿饱饭。” 回忆起童年,杨菊莲有些哽咽。

  逃难的日子苦不堪言。母亲背着最小的妹妹,一手牵着杨菊莲,一手拉着弟弟,跟着人群往乡下跑。辗转多日后,他们投奔到乡下的伯伯家,一大家子十几口人挤在三间土坯房里。晚上睡觉时,地上铺层稻草就当床了。杨菊莲记得,冬天的风从门缝往里钻,冻得人直打哆嗦。

  为了补贴家用,年幼的杨菊莲开始学纺线。粗糙的棉线把手磨出一道道血口子,但她从不敢喊疼。织一尺布能换小半碗米,全家人就靠这个熬稀粥勉强度日。后来,湖南闹饥荒,伯伯家实在养不起这么多人,母亲只好带杨菊莲出去讨饭,她们沿着乡间小路,挨家挨户地敲门。

  大多数时候,迎接她们的只有一声声干脆利落的关门声,偶尔有好心人给个红薯或者半碗剩饭,杨菊莲总是将食物揣在怀里舍不得吃,跑回家先分给弟妹吃。

  命运的转折发生在1949年。15岁的杨菊莲在长沙街头看到解放军女兵们唱着《解放区的天》,个个精神抖擞,那些充满希望的歌声让她毅然决定报名参军。

  硝烟舞台:在炮火中把歌唱给战士听

  1950年12月,鸭绿江边的风像刀子一样割脸。杨菊莲裹紧单薄的棉衣,跟着文艺宣传队的战友们跨过结冰的江面。脚下的冰面咯吱作响,她攥着快板的手冻得发僵,心里却燃着一团火——要好好练习,把歌唱得响亮些,让前线的战友们听了更有劲儿打仗。

  当时的杨菊莲是宣传队里年龄最小的,个头还没枪杆高,却样样都肯学。打快板、说相声、唱歌、跳舞,她跟着老队员一招一式地练,白天在行军路上背台词,晚上就着马灯记乐谱。有次练快板磨破了手心,她往伤口上撒点草木灰,缠着布条继续练,“战士们在前线流血,我这点疼算啥。”杨菊莲说。

  杨菊莲记忆中最危险的一次是1951年春天,当时在朝鲜中部的一个山村,他们要给即将奔赴前线的部队演出,5名队员刚摆好队形准备跳舞,突然有哨兵大喊:“飞机来了,快隐蔽。”杨菊莲抬头一看,三架美军飞机正低空俯冲。

  “跑!”队长大喊一声,拽着杨菊莲就往旁边的土坡跑。炸弹在不远处炸开,泥土和石块像雨点一样砸下来,杨菊莲只觉得耳朵“嗡”的一声,就被掀起的泥土埋了半截身子。不久后,两名战士冲过来,一把将她从土里拽出来,又背起另外一名战友往防空洞跑。等她回过神,才发现三名战友没能跑出来,倒在了刚才的演出场地里。杨菊莲趴在防空洞的石壁上,听着外面的爆炸声,右耳却越来越沉,什么也听不见,造成了短暂性失聪。

  后来,杨菊莲被组织选派到北京军政干部学校学习,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二十师当文化教员,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部队里,她遇到了志同道合的丈夫,随着国家建设需要,他们集体转业到地方工作。为响应国家号召,杨菊莲又随丈夫一起支援宁夏。从部队到地方,她始终保持军人作风,把青春和热血都奉献给了大西北的开发建设,直到光荣退休。

  桑榆未晚:用热情温暖邻里

  2018年,退休多年的杨菊莲发现社区里的退伍老兵们常坐在院子里发呆。“这样下去可不行。”她挨家挨户走访,动员8位老兵组建了自强社区老战士门球队,由杨菊莲担任队长。没有场地,她就去街道办“软磨硬泡”;缺少器材,她就带头捐款购置。门球队办起来后,杨菊莲又琢磨出新点子,在她的提议下,社区已连续举办了九届门球友谊赛。

  “咱们当过兵的人,服务人民是一辈子的事。”除了组建门球队,杨菊莲还组建起了一支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这支平均年龄75岁的“银发队伍”,每周二雷打不动地在社区开展志愿服务。

  在杨菊莲家客厅的柜子里,放着一个褪色的铁皮盒子,里面整齐地码着军功章、老照片,还有一本泛黄的笔记本。想战友的时候,她就会轻轻抚摸这些老物件。“比起那些牺牲的同志,我能活到现在,已经是天大的福气了。”杨菊莲说,只要还能动弹,就得多为大伙做点事。

  如今,杨菊莲爬楼梯得扶着扶手慢慢挪,但每次门球队组织活动,她都不会缺席。傍晚时分,门球场的灯光亮了起来,晚风里传来老人们的欢声笑语。笑声里,有杨菊莲用岁月酿出的温暖,更有一位老党员、老战士,对这片土地最深沉的守望。(记者 单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