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塞上军旅

杨旭山:一腔赤诚付桑梓 热血丹心映山河

稿件来源:华兴时报 发布时间: 2025-08-11

  在金凤区一个普通住宅小区里,93岁的杨旭山常常坐在窗边,目光深邃,仿佛又回到了鸭绿江畔炮火连天的岁月。一枚珍藏的抗美援朝纪念章,在阳光下闪烁着岁月的光泽,映照着一段永不褪色的家国记忆。

  青春赴烽火 钢躯守山头

  “那时候我19岁,国家提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我就立刻报名。”74年前的场景,在杨旭山老人心中依然清晰如昨。1951年,江苏高邮很多年轻人的热血被参军报国所点燃。这个农村出来的朴实青年,也将“保家卫国”四个字像烙印般刻进心里。报名时,他和同龄人一起,郑重地写下了自己的名字——从此,江南水乡成为身后的风景,朝鲜战场成为前行的方向。

  经过3个月在江苏如皋的紧张训练,北上的列车载着这群年轻的战士抵达辽宁。寒风凛冽中,新兵们再次投入训练。临近寒冬,队伍终于开拔。夜色笼罩下,他们踏上了横跨鸭绿江的大桥。“白天根本不敢走,飞机见人就打。”老人声音微颤地回忆。入朝第一眼看到的景象令他终生震撼:曾经的城市化为瓦砾焦土,断壁残垣间只有歪斜的电线杆倔强挺立,硝烟的气息刺入鼻腔,无声诉说着战争的残酷。

  杨旭山被编入26军76师,军长张仁初、师长戴成功,任务是保卫师司令部。他们奉命死守的战略要地,名叫西方山、斗流峰。“那座山后面就是一大片平原,绝不能让敌人占去!”老人语气斩钉截铁。这座山,成了他们用血肉之躯筑起的钢铁屏障。血沃金达莱 死守西方山的铁与

  西方山阵地的生活,是今天难以想象的艰苦卓绝。美军依仗绝对制空权,对志愿军后勤线实施疯狂绞杀。“粮食运不上来,最困难时全师都要断粮了。”杨旭山所在的师部同样陷入困境。起初,每人每天只有几个冻得硬邦邦的土豆充饥。后来,珍贵的炒面被运上阵地,战士们视若珍宝。“一把炒面,再就口雪,就是一顿饭。”老人比划着,仿佛那混合着冰碴的炒面粗粝感还停留在喉间。来自东北的高粱窝窝头冻得像石头,需要捂在怀里许久才能啃下一小块。

  严寒是另一个凶恶的敌人。1951年冬天,朝鲜战场异常寒冷,气温动辄降至零下三四十摄氏度。“和《跨过鸭绿江》里演的一样,好多战友冻死在阵地上,成了‘冰雕连’。”老人浑浊的眼中泛起泪光,声音哽咽。美军飞机像嗜血的秃鹫,成群结队在头顶盘旋扫射、轰炸。白天,部队蛰伏于山林岩洞;夜幕降临,才是他们活动的时候——向前线运送弹药给养、传递命令、抢救伤员。杨旭山的主要任务,就是护送师部人员与物资穿梭于这条危机四伏的“生命线”。“白天是敌人的天下,晚上是我们的天下。再难,山头也得牢牢守住。”老人瘦弱的手臂在空中用力一挥,依稀可见当年的决绝。

  战争的惨烈与装备的悬殊,至今让他心绪难平:“我们有什么?步枪!人家呢?天上飞机,地上坦克大炮……我们硬是用命顶住了!”支撑着他们挺过来的,是身后祖国人民源源不断的支援,是“保家卫国”的铮铮誓言——朝鲜若失,战火必燃至鸭绿江对岸的东北家园。

  1952年,因朝鲜战场兵力趋于饱和且国内海防压力剧增,26军奉命提前班师,回防山东半岛。杨旭山随部队驻守青岛、烟台一线,忠诚守卫着祖国的东大门,直至1956年退役。

  暮年怀初心 勋章映华彩

  走下战场后,杨旭山转业至玉门油田,为国家石油事业继续奉献,最终在宁夏长庆油田退休。如今,杨旭山与老伴朱龙秀相依相伴,他肢体四级残疾,每月4000元的退休金,保障着老两口的生活开支和必需的医药开销。

  生活虽清简,杨旭山老人心中却充满感恩。2020年,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的纪念章被杨旭山郑重地佩戴在胸前。“党和政府一直记着我们!”他反复摩挲着金光熠熠的勋章,这是祖国对那段血火青春的最高认可。抚今追昔,老人感慨万千:“很多战友,名字都记不全了,永远留在了朝鲜……我能回来,过上今天的好日子,知足了!”“现在这好光景,都是党领导得好,国家强大了!”他朴实地笑着,眼中闪烁着由衷的满足与信赖。唯一的遗憾,是他当年未能加入党组织。

  夕阳的金辉透过窗户,温柔地洒在两位白发老人身上,杨旭山轻轻握住老伴朱龙秀布满皱纹的手。70多年前,那个19岁的少年毅然跨过鸭绿江时,心中所念无非是身后家园的炊烟与安宁。如今,硝烟散作晚霞,枪鸣归于沉寂,唯有赤子之心,历经战火淬炼与岁月淘洗,依旧如昨,映照着共和国永不褪色的忠诚与信仰,共同构成这个时代最深沉厚重的注脚——正是无数平凡身躯里迸发出的非凡勇气,才托举起今日的山河无恙,家国梦圆。(记者 梁静 孙振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