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3日,苏联和俄罗斯联邦火箭炮领域著名学者、设计师杰涅日金?根纳季?阿列克谢耶维奇辞世。杰涅日金1932年1月28日出生,一生与多管火箭炮研发紧密联系在一起。他1954年图拉机械学院毕业后,就被分配到“147”科学研究所工作(现今的“斯普拉夫”科研生产联合股份公司),开始新一代多管发射火箭系统的研究,因其对“冰雹”“龙卷风”等火箭炮作出的卓越创造性贡献,先后获得了“列宁”奖章、“俄罗斯联邦国家奖”等荣誉,并荣获“社会主义劳动英雄”“图拉市荣誉市民”和“图拉地区荣誉市民”等称号。
“喀秋莎”(俄语为Катюша)BM13型多管火箭炮,是1933年由苏联研制成功的,也是第一种被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大规模生产、投入使用的自行火箭炮。1941年8月,在斯摩楞斯克的奥尔沙地区首次实战应用,苏军的一个火箭炮连以一次齐射,摧毁了纳粹德国军队的铁路枢纽和大量军用列车。火箭炮的排山倒海之势,给敌人精神以巨大震撼。苏军将这威力巨大的武器亲切地称之为“喀秋莎”,德军则称之为“斯大林的管风琴”(德语为Stalinorgel)。尽管“喀秋莎”还成为以色列人心中挥之不去的阴霾,并在朝鲜战场“金城战役”重创联合国军,但它是导轨火箭炮,不是多轨火箭炮,进一步研发成为重中之重。
二战时,苏联红军的作战理论是强调火炮的集中火力打击,但由于当时红军无线电设备数量不足、性能不佳,既无法配到基层单位,又没有西方盟军或纳粹德国陆军中的炮兵前进观察员,因此,火力攻击必须严格遵守事前规定的时间表,否则将导致惨重的误伤,而广泛装备无线电的美军炮火则可以为最前沿的步兵在广阔的战场空间里提供灵活、机动地实时支援。即使是躲藏在散兵坑里的列兵也能用无线电呼叫后方火炮进行遮断,因此,虽然苏联红军的炮兵在单位时间内投射的火力比美国要强,但德国人更害怕的是美国的炮兵。
战后,苏军炮兵对卫国战争中的炮兵运用进行了总结,同时也对德军和盟军的炮兵战术和技术进行了详细分析。当时杰涅日金所在的“147”科学研究所,在设计师卡尼切夫?阿?尼的领导下,开始研制新一代多管火箭炮齐射系统。经过多年的努力,他们于1963年终于成功研制出著名的“格拉德(冰雹)BM-21”系统。由于杰涅日金在此项工作中作出杰出贡献,1966年被授予“列宁”奖章。此后,杰涅日金在设计工作中又相继研发出了新型的“冰雹- 1”、“风暴”、“龙卷风”多管齐射火箭炮系统。
“龙卷风”是继“喀秋莎”、“冰雹”后,苏联/俄罗斯研制的第3代火箭炮系统。“喀秋莎”在二战时名扬世界,“冰雹”火箭弹的稳定器结构技术广为传播,“冰雹”装备了56个国家的军队,影响程度仅次于AK-47步枪,但很快,“冰雹”的世界领先地位就被美国的M270火箭系统超越。M270的射程虽与“冰雹”相同,但自动化程度大大超过了“冰雹”。M270系统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显示出了巨大的威力,也因此而冲击了市场。俄罗斯岂甘落后,尤其是在发明多管火箭炮的地方,杰涅日金所在的研究所又推出了BM-30式“龙卷风”新型齐射火箭系统。
1983年,杰涅日金被任命为科研生产联合股份公司的总设计师和第一副总经理,进一步研发多管齐射火箭炮系统。由于1987年“龙卷风”多管火箭炮系统以无可比拟的战术技术性能成功服役,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在1989年决定授予杰涅日金?根纳季?阿列克谢耶维奇“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杰涅日金在工作中继续努力,不断完善不同类型的多管火箭炮系统及其作战装备。由于研发出配备自动瞄准系统的反装甲装备,他于1997年又获得了俄罗斯国家奖。同时,他还积极地推广该系统在工厂里的批量生产,也因此而赢得了崇高的威望和信誉。
龙卷风火箭炮的设计型号为9A52,整个系统的设计局型号为9K58。9K58系统于1983年设计定型,1987年入役,最初为14管,1990年2月在吉隆坡举办的亚洲防务展览会上首次公开展出时变为现在的12管样式。该炮被北约称为M1983型,是苏联(包括俄罗斯)最大口径的火箭炮,主要装备苏军远程火箭炮兵旅,每旅下辖3个营,每营下属3个连,每连各装备3辆9A32型发射车和1辆9T234-2装填-运输车,全旅共27台发射车。龙卷风火箭炮旅主要担负军作战地域内的火力支援,压制和歼灭有生力量,摧毁装甲目标、炮兵连队,同时也可加强到主要进攻轴线师,以提高突击火力密度,打击正面之敌集团军的前沿机场、军师指挥所、仓库等目标。
1989年,更加现代化的9K58-2系统(对外军售时称龙卷风-M)进入一线并逐步取代旧型号,担负起火力突击己方前沿20~70千米范围内敌装甲部队、指挥中枢、机降部队登机场地(苏军一直对美军的直升机蛙跳战术十分忌惮)、防空阵地等高价值目标的重担。9K58-2系统改为团-营编制,全团配属12台9A32-2型发射车、3台9T234-2装填车和1台指挥车,指挥车采用卡玛斯(Kamaz)-4310越野卡车底盘。9T234-2装填车的驾驶舱为两部分,分别位于发动机舱两侧,中间为水箱散热器。驾驶室后车厢内载有12枚待发火箭弹,车体后部右侧装有液压驱动的装填起重机,回转范围为左50度,右90度,最大起吊质量850千克。
杰涅日金发表了300多篇学术论文,同时,还出版了相关著作,其研究成果涵盖了远程导弹问题、精准射击过程建模方法、多管火箭炮系统论证以及系统要求的装备试验问题。2011年,他在接受俄通社记者采访时表示,最新研制的6管“龙卷风”火箭炮系统仍采用“卡玛斯”越野卡车底盘,与此前的12管“龙卷风”相同。搭载6管“龙卷风”火箭炮的9A52-4型越野车的最大行驶速度为90千米/小时,搭载火箭弹时的全重为24.6千克,从接获指令到做好战斗准备所需的时间为3分钟,发射出全部6枚火箭弹的最短时间为20秒。新系统所配备的火箭弹弹种与基础型的12管“龙卷风”相同,射程和打击精度也基本一致。
龙卷风火箭炮旅(团)自动化射击指挥系统具有搜集分析目标信息,对全旅火力进行集中和规划,并与各类情报来源进行作战情报交互的能力,这和美军M-270系统TF火力控制分发系统(Take Fire)相似。指挥车内置2台E-713计算机、综合战术态势显示设备、C3I终端和保密通信加密机,可为每台发射车分发目标弹道数据。其中E-713计算机为俄罗斯上世纪90年代最新技术,其作战软件功能包括:接收、处理、储存、显示和发出指令;向上报告战斗部队的位置及准备状况,向下传达攻击指令,并以图表形式指定目标,给出火力分配建议;制定集中攻击和对敌各纵队攻击的火力计划,计算坐标方位角;同时为6门旋风火箭炮计算射击诸元,根据气象数据提供气象报告等。执行这些程序所用的随机存储器内存仅96K,只读存储器内存288K,可见俄罗斯软件工程师深厚的数学功底。
龙卷风系统的指挥结构为扁平网状结构,而非苏军以往树状垂直指挥模式。指挥网络能实时转发来自卫星、指挥中心等C3I系统的信息,或将基层火力单位附属侦察车发现的目标诸元送给上级进行判别处理。这种布置就摆脱了苏联红军时代从上至下的树状指挥-通信-情报交换模式,而是接近美军的Link数据链网络系统,所以,西方国家贬低俄罗斯军队指挥模式实际上是缺乏根据的。龙卷风系统采用了多种无控和末制导火箭弹,可将误差控制在射程的0.21%之内,齐射时,1台发射车能在38秒内发射完12枚火箭弹,覆盖672000平方米的区域,6辆发射车的齐射威力相当于以往2个旅9K57飓风火箭炮的效果。
第一次海湾战争结束后,西方大肆宣扬美制AH-64直升机的作战效能,苏联庞大的坦克集群似乎一夜间变成废物。杰涅日金所在的设计局按照苏联陆军提高反坦克能力的要求而改进龙卷风系统。俄罗斯陆军随着军事思想的演进,也建立起西方陆军式的“应召支援”体制,即单车也可进行远程目标侦察,因而龙卷风M配备了火箭弹投掷式R-90无人机,可以测定70千米范围内目标的精确位置。龙卷风系统是目前世界上正式列装的炮兵武器中射程最远、威力最大、精度最高、性能最先进的多管火箭炮。虽然该系统还有进一步改进的余地,但是受俄罗斯军费匮乏的影响,在未来很长时间内,它都将作为俄罗斯陆军远程打击火力的主力。
一直生活和工作在图拉市的杰涅日金走了,埋葬在图拉市的斯摩棱斯克墓地,那个“喀秋莎”创造辉煌战绩的地方,他的一生都献给了火箭炮的加改装事业,死打硬拼的苏联军事思想深深植入火箭炮的设计理念之中,如今,走出俄罗斯国门的火箭炮,那种曾经设计成的“宜将剩勇追穷寇”理念,正在出口转型中被改进。杰涅日金看到了火箭炮与无人机的共生共存,他的一生的荣耀都在火箭炮上,他的等身著作也都是与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及研发联系在一起。从苏联到俄罗斯,从“冰雹”到“龙卷风”,卷走的是他的人生岁月,留下的是与对手竞技的产品。走过战争,他懂得硝烟背后的技术角力意味着生命的延续,因此,火箭炮在不断升级中,带给俄罗斯士兵的是战场上生还的希望,但是,世界更需要的是和平。(作者 刘丽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