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防论坛

贺兰山网评:铭记烽火岁月,赓续复兴伟业

稿件来源:宁夏新闻网 发布时间: 2025-07-28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1945年,中国人民以14年浴血奋战的壮阔史诗,赢得了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完全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终结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80载光阴流转,硝烟散尽处已是山河无恙,但那段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的苦难记忆,始终是民族血脉中不可磨灭的精神刻度。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回望,我们致敬先烈、缅怀牺牲,更要从这场胜利中萃取精神密码,让抗战精神成为驱动民族复兴的永恒引擎。

  历史是镌刻精神的石碑,更是映照未来的明镜。

  当“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的呐喊刺破长空,四万万同胞同仇敌忾的怒吼震彻寰宇。从赵尚志率东北抗联在林海雪原中虎口拔牙,到张自忠将军在枣宜会战中战死疆场;从上海四行仓库八百壮士的殊死坚守,到滇缅公路上万民筑路的血肉丰碑……无数中华儿女用生命诠释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14年抗战的历史雄辩证明:民族精神是最深厚的底气,团结奋斗是最坚实的铠甲。

  今天的我们,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哭墙”前静默,在台儿庄战役遗址的弹痕中驻足,在《松花江上》的旋律里沉思,正是要让历史的痛感转化为前行的警觉,让“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成为鞭策发展的警钟。

  英雄的群像,永远是民族精神的具象化象征。

  杨靖宇胃里的草根棉絮,是侵略者永远无法理解的信仰重量;左权将军在最后一刻仍紧握的作战地图,标注着共产党人的初心坐标;白文冠老人送子参军时那句“我儿打鬼子,死得值”,道出了亿万民众的家国情怀……

  这些精神火种穿越时空,在不同历史阶段燃烧成燎原之势:邓稼先在罗布泊隐姓埋名28年,用算盘算出原子弹理论数据;王进喜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喊出“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张桂梅扎根大山40载,让两千多名女孩走出贫困……从抗战精神到新时代奋斗精神,变的是时代课题,不变的是精神内核。

  当代青年更应读懂这些精神密码,在科技创新的实验室里攻坚,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耕耘,让红色基因在实干中焕发新生。

  今日之中国,早已摆脱任人宰割的命运,但复兴之路并非坦途。

  芯片领域的“卡脖子”困境,恰似当年“无枪无炮”的攻坚难题;乡村振兴的艰巨任务,堪比战时根据地建设的时代考题;应对全球变局的复杂挑战,如同当年在美苏博弈中争取民族独立的战略抉择……

  从黄文秀在扶贫日记里写下“只有扎根泥土,才能懂得人民”,到黄大发带领村民用36年凿出“天渠”,新时代的奋斗者正在用行动续写抗战精神的当代篇章。广大党员干部更需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啃硬骨头,以“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涉险滩,在科技自立自强、共同富裕等时代考卷上,答出无愧于历史的中国答案。

  80年前的胜利告诉我们:民族复兴从来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必须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当抗战精神与新时代的奋斗旋律同频共振,必将汇聚成不可阻挡的前进洪流。

  让我们以历史为鉴、向英雄致敬,把苦难记忆化为奋进力量,让复兴之路在精神传承中延伸,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光荣与梦想。(宁夏新闻网特约网评员 黄宗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