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原:行走的思政课 不止徒步任山河
又是一年清明将至,百里徒步任山河活动也迎来30周年。自1995年起,这场跨越两代人、持续29年的“行走的思政课”,已让3万余名青少年用脚步丈量信仰。
当外界将目光聚焦于这场“百里跋涉”时,固原早已将红色教育的版图拓展至六盘山巅、将台堡会师地等广阔天地。一堂“不止于任山河”的思政大课,正在这片红色热土上书写新时代的育人篇章。
去年10月7日,1500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少年、干部职工和群众齐聚六盘山莲花沟口,他们沿着当年的长征行军路线,徒步17.15公里,翻越六盘山,最终抵达青石嘴战斗纪念碑。
这一路,平均海拔超2000米,狭窄的土石路、陡峭的山坡考验着参与者的体力,但学生们齐声朗诵《清平乐·六盘山》的嘹亮声音,始终在山间回荡。“每一步都能感受到红军当年的不易,这种体验比课本更震撼!”宁夏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学生马玉斌感慨道。
六盘山是中央红军长征翻越的最后一座高山,也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转折点。1935年10月7日,毛泽东在此写下“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的豪迈词句。如今,固原将这段历史转化为生动的思政教材,通过“沉浸式学习”引导青少年在行走中感悟“不到长城非好汉”的精神内核。
今年3月18日,西吉县将台堡红军会师纪念园内,一群中学生围坐在古堡墙下,模拟1936年红一、二方面军胜利会师的历史场景。“以前觉得长征是课本上的故事,现在它成了刻在心里的烙印。”西吉县第七中学九年级学生喜雪莲说,那些曾经觉得遥远的家国情怀、责任担当,在身临其境的场景中变得真实可感。
作为红军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性地点,将台堡承载着“团结胜利”的红色基因,每年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少年开展沉浸式思政课。学生们在这里瞻仰纪念碑,参观三军会师纪念馆,聆听红色故事,接受思想洗礼。
“去年来将台堡参观的游客量超过了100万,其中青少年超25万。”西吉县将台堡红军长征会师纪念馆服务中心主任谢亚骥说,希望能通过常态化开展“行走的思政课”活动,发挥将台堡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号召广大青少年传承和发扬长征精神,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固原市是红色革命圣地,红军长征四过固原留下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信仰、先进思想、崇高品德和优良作风。近年来,我市深度挖掘保护红色资源,重点打造了六盘山红军长征旅游区、将台堡红军长征会师纪念园、单家集革命旧址、乔家渠毛泽东长征宿营地等红色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景区(点)。
固原的“行走的思政课”早已突破单一形式,形成了全域联动的教育矩阵:在隆德县,学生走进老巷子里的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对话红色历史;在泾源县,“小红军讲解员”在老龙潭革命烈士纪念亭讲述本地英烈故事;彭阳县则开发“走一段长征路、吃一顿红军餐、演一场红色剧”的特色课程。
“目前,全市共推出研学旅行和体验旅游精品线路16条,年均开展研学及宣传教育活动2000余场次,覆盖学生4.85万人次。”市文化和旅游局特色旅游科科长马志军介绍,我市将进一步在红色资源保护利用、红色文化研究阐释和宣传教育等方面下功夫,真正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做到有址可寻、有物可看、有史可讲、有事可说。
从徒步任山河到翻越六盘山,从会师地将台堡到遍布城乡的红色遗址,30年,从一条路到一张网,固原以红色资源为魂,以创新实践为笔,书写着新时代思政教育的鲜活答卷。如今,“行走的思政课”不仅是固原的教育品牌,更成为新时代铸魂育人的生动注脚。(记者 张鑫潼 陈佳文)
记者手记
从课堂讲授到山河为证,从单一祭扫到全域研学,固原以红色资源为纽带,将思政教育融入青少年的脚步与心灵。30年徒步,不仅是一段距离的丈量,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当“行走的思政课”成为网红品牌,固原正以创新实践回答着“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的时代命题,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长征路上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