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防聚焦

脚步丈量信仰 青春对话历史——固原“行走的思政课”三十年坚守与创新

稿件来源:固原日报 发布时间: 2025-03-28

  又到一年清明时,对于固原这座小城来说,这个时节的意义早已超越“清明”本身。近日,《固原日报》微信公众号发起的“徒步任山河故事线上征集”,犹如投入岁月长河的石子,激荡起跨越三十载的情感涟漪。 

  “24年前的那个春天,我还是一名意气风发的学生,和同学们一起踏上了徒步任山河的征程,过程虽然艰辛,但我们的内心充满力量。” 

  “我参加过7次徒步任山河活动,2009年时我在弘文中学任教,时隔久远,往事斑驳,但那次任山河之行记忆犹新。” 

  “我的妹妹也走过任山河,2024年我又陪女儿重走了一次,一路上孩子们坚定的样子感染了我,一年又一年,这种精神一直都在。” 

  …… 

  那些泛黄的旧照片、褪色的日记本,在数字空间重新拼凑出一代代人用脚步丈量信仰的集体记忆。 

  这场已经持续了29年的教育实践活动,始于一个被质疑的创举。1995年春寒料峭时,固原二中原校长韩宏与同事们结合学校发展实际和当地红色资源情况,提出开展“徒步108里山路到任山河烈士陵园祭奠英烈”的综合实践活动,活动对象为初一、高一新生。 

  彼时的黄土高原,师生们在土坯房里上课,学生们用报纸包书皮,但精神的丰沛超越了物质的匮乏。“当时,韩宏老校长提议组织师生徒步赴任山河烈士陵园扫墓,部分老师和家长觉得安全责任太大,而且太苦了,孩子走不下来,质疑声不断。”党的二十大代表、固原二中教师张小玲说,新生事物带来的质疑总存在其合理性,虽有不同的声音,但活动如期举行。首支徒步队伍背着搪瓷缸、揣着干馍馍、踩着解放鞋踏过雨后泥泞的山梁。张小玲至今记得,队伍中那个倔强的初一男生,脚底水泡磨破后,却始终紧握队旗。 

  当质疑者追问“是否作秀”,岁月给出了最有力的回答。2021年春雪突降任山河,冰粒子打在师生们冻红的脸上。陵园深处,两位“00后”少年跪在无名烈士碑前,用衣袖擦拭模糊的碑文。“他和我同岁”“这位烈士甚至没有姓名”,少年带着哭腔的对话,让随行的张小玲湿润了眼眶。这场风雪中的洗礼,恰如“教育是生活的过程”的现实映照——当教科书上的铅字化作浸透雨雪的黄土,当烈士的年龄具象为同龄人的脸庞,信仰的种子便穿透时空在心田生根。 

  30年来,时间在变、参与者在变、组织者在变,而这堂课的“题中之义”没变。 

  近年来,固原二中逐步拓宽百里徒步任山河祭英烈活动的思政教育内涵,探索提供了思政教育的创新样本:音乐课上创排红色情景剧,地理课标注山河间的革命印记,生物课探究清明时节的生态密码。这种跨学科的融合实践,让红色教育跳出单一维度,形成“行走+研学+体验”的立体模式。 

  “‘行走的思政课’的一大亮点,就是将中国传统节日蕴含的民族情感与学校德育结合起来,并通过‘思政小课堂+实践大课堂’的形式让学生获得更真实深刻的感悟体会。”固原二中从事思政课教学30余年的教师戴维毅说,可以从理论上进行探讨总结,使它更加系统化,并为更多学校开展思政课教育提供指导借鉴。 

  变化不单单局限于学校。随着影响力的扩大,这项始于校园的行走实践,已演变为跨部门联动的社会课堂。活动参与主体从单一学校扩展至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活动主体人群从固原扩展到周边省市区,并衍生出“重走长征路”“寻访单家集”等多个特色活动。正如市民李浩在社交媒体留言:“现在清明节最动人的风景,是整座城市都在以脚步丈量信仰。” 

  “‘行走的思政课’的这种动态教育范式与党校‘三同锻炼’形成理念共振。”市委党校教师杨桂兰说,固原是红色圣地、革命老区,红色资源丰富,我们要利用好宁夏六盘山干部学院这一平台,将固原的红色资源转化为系统化的党性教育模块库,依托“理论研习+场景还原+实践体悟”的进阶式课程设计,拓展“行走的思政课”深刻内涵,总结提炼出固原好经验好做法向全国推广。 

  今年,在全国大思政课十大优秀案例的评选中,百里徒步任山河祭英烈活动凭借其29年如一日的坚守脱颖而出,成功入选。这一活动不仅成为了思政教育领域的示范样板,更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于如何进一步擦亮“行走的思政课”品牌的深入思考。 

  “它不仅是一次简单的徒步活动,也是一次思想的净化洗礼,更是一次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苏明珠说,要将这项活动继续坚持下去,并推广为全社会的思政课,党史部门要深入挖掘固原红色资源的历史内涵与时代价值,赋予“行走的思政课”特色底蕴。 

  固原这片红色沃土,深埋着长征精神与民族团结的基因密码。从单家集夜话的民族情谊,到将台堡会师的历史丰碑,从六盘山巅的豪迈诗篇,到任山河畔的热血战歌,都为“行走的思政课”提供鲜活教材。“可以将单家集、将台堡、六盘山、青石嘴、任山河、乔家渠等红色地标串联起来,构建‘六盘山红色走廊’,开发‘重走长征路’等研学路线,让革命文物开口说话。”苏明珠说。 

  “三十年的坚持,是精神的传承,更应该有制度保障。”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马小路指出,许多地方红色教育活动“昙花一现”,根源在于缺乏长效机制。为确保活动能长效开展,可以提炼其品牌核心价值,将其定位为“全国青少年红色教育示范基地”的核心项目,联合开发配套课程、文创产品增强品牌辨识度。同时,深化与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固原博物馆等场馆的馆校合作,形成“徒步+研学+展览”的立体化教育体系,并通过“家长同行计划”鼓励亲子参与等形式扩大社会参与,形成联动效应。 

  从黄土高原到数字云端,一场跨越30年的徒步仍在继续。当年轻的身影年复一年踏上这条信仰之路,他们丈量的不仅是108里山路,更是一个民族对精神根脉的坚守。这或许正是“大思政课”最深刻的答案:最好的纪念是传承,最好的教育是践行。(记者 芦淑颖) 

>>><<<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