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 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 -> 宁夏印记

仁存:解放银川从此渡

稿件来源:宁夏日报 发布时间: 2021-02-25
  黄河自青海源头,一路浩浩荡荡,到达宁夏平原。

  仁存渡口和黄河边上的众多渡口一样,千百年来静静地守候着黄河,灵武和永宁依傍在东西两岸。

  据史书记载,公元446年魏太武帝拓跋焘时期开始在永宁、青铜峡一带水上运送粮食,开创了宁夏黄河水运的先河。

  上世纪30年代,宁夏和甘肃、陕西之间的过往车辆都在仁存渡口渡河,这里成了当时宁夏平原第一渡口。

  71年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九兵团在永宁仁存渡口横渡黄河,胜利解放银川。

  1949年7月底,人民解放军第十九兵团在司令员杨得志、政委李志民的率领下到达固原,吹响了解放宁夏的战斗号角。

  9月19日,解放军六十四军军长曾思玉代表十九兵团与国民党八十一军军长马敦靖在中宁签订《和平解决宁夏问题之协定》,国民党八十一军遂宣布起义。

  9月22日,十九兵团代表杨得志、李志民和国民党宁夏方面军政代表卢忠良、马光天、马廷秀先后在和平解决宁夏问题的五条协议书上签字,解放军拟于25日正式接管银川城。协议签字后不到2小时,19兵团就接到各处报告,说马鸿逵部到处抢劫、乱打枪炮。国民党驻大坝、小坝的贺兰军和在银川的十一军已失去控制、自行溃散。马鸿宾也给彭德怀副司令发急电:“请杨司令员速派兵进驻银川,以安定人心。”鉴于国民党宁夏兵团已溃散而无力执行《和平解决宁夏问题之协定》,杨得志即令六十四军提前挺进银川。

  1949年9月23日,解放军十九兵团先头部队一九一师五七二团在师政委陈宜贵、副师长孙树峰率领下,冒雨从永宁仁存渡东岸渡河。

  2021年1月26日,记者在永宁县李俊镇见到93岁的闵文焕,他是当年解放军渡河的亲历者之一。因年事已高,在他儿子的帮助下,老人回忆了当年的往事。

  闵文焕说,解放前永宁县称宁朔县,那时黄河上没有桥,仁存渡口黄河东岸是灵武的新华桥和杨红桥,河西是仁存渡口,上下共3个渡口,当时渡口负责人是荀光明。当时闵文焕就在仁存渡口工作,平时的工作就是摆渡人和货物过河。在国民党的造谣蛊惑下,渡口的船工都躲了起来,解放军大队人马到了河边无法过河,于是向河西喊话,给河西渡口打电话,当时荀光明和他还留守在渡口。接电话后,荀光明就带领他摇船过河接受指挥。军令紧急,他们把躲藏的船工都叫回来,整理船只渡解放军过河。当时只能靠十几条船和木板钉的筏子在黄河中一船一船地抢渡。小汽轮拖艘大木船,每次能载100人左右,小船只能坐四五个人,每船配备军人摇撸。3个渡口昼夜不停渡了几天,解放军战士才全部过了河。

  9月23日深夜,解放军五七二团率先到达银川,立即占领银川城的4个城门楼等制高点,迅速稳定了银川态势。

  9月26日,人民解放军十九兵团举行隆重的入城仪式,开启了宁夏历史的新纪元。

  仁存渡口作为解放军横渡黄河解放银川的关键节点,给这个千年古渡留下了一段红色记忆,成为黄河岸边一座红色的历史丰碑。

  千年古渡换新颜。近年来,随着附近几座黄河大桥的陆续建成,仁存渡口虽已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但红色基因并没有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消退,而是历久弥坚、底色更鲜。时常有人来到这里追思历史,缅怀先烈。走得再远,人们也永远铭记着来时的路。(记者 贾莉)

>>><<<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