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播放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 -> 最新动态
“红军粉”:温暖的传承 永远的激励
国防教育网 发布时间:2016-10-19 09:51:36

王河村的空地上,搭建着一排排晾晒粉条的架子。销售粉条的收入已经成为该村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

  西吉县是“中国马铃薯之乡”,当地的马铃薯以鲜嫩的口感、纯香的味道、优良的品质而著称。其做法花样繁多,蒸、煮、炒、烤、炖皆可,既可当作主食充饥,又可以用来配菜调味。产自西吉县兴隆镇的马铃薯粉条,其销量占据了宁夏粉条的半壁江山。

  在西吉县,至今还流传着红军给村民传授粉条制作技术的故事。恩情似海,当地人一直称马铃薯粉为“红军粉”。

  红军教会村民做粉条

  西吉县兴隆镇王河村,是当地有名的马铃薯粉条生产村。当本报“不忘初心再长征”报道组进入村子时,一位妇女正在晾粉条,一排排木质架子上挂着刚刚做好的粉条,在太阳的照射下泛着亮晶晶的光泽。

  “家家开粉坊,人人会做粉”这是王河村的真实写照。村里,粉条作坊随处可见,到处是忙碌的身影。“时下,正是粉条加工需求旺季,客户等着要货。”王河村村委会主任摆月喜说,粉条加工、销售是王河村的传统产业,也是村民主要经济来源。

  在手工作坊里,工人们忙着提粉、配料打芡、和面、沸水漏条、冷浴晾条、打捆包装,这一系列做粉条的工艺对王河村的村民来说是驾轻就熟。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看似家家户户都已经掌握的技术,在红军长征没有路过西吉之前,竟无人知晓。

  在将台堡三军会师纪念馆展厅里,就有这样一幅画,画中当地回族老人和妇女,在红军战士的指点下学习粉条的制作技术。在这幅画下面的展柜中,是一件红军当年用过的粉勺。

  粉条制作技艺究竟是怎么传入的?这些年又有怎样的历史变迁?

  1935年8月,红二十五军作为第一支进入宁夏西吉县的红军队伍,他们来到当地后,不仅尊重回族群众的宗教信仰和风俗,还结合当地盛产马铃薯的特点,把在当时看来很先进的粉条制作技术教授给当地群众。

  “当年红军长征到兴隆镇休整期间,看到当地盛产马铃薯,但群众们只会用蒸、煮、炒、烤等简单粗加工技术食用马铃薯。”今年82岁的回族老人单志仲说,当时已掌握制作苕粉、河粉、米粉技术的红军战士,便教当地群众用马铃薯制作粉条。

  王河村的老人们回忆,红军把马铃薯切成碎块,再用石磨把马铃薯碎块碾成汁,再用水清洗、过滤、沉淀,将马铃薯中淀粉分离出来后晒干,做成粉面。做粉条时,将粉面用水化成汁,随后用粉勺将淀粉汁子漏成条,用开水锅煮熟后捞出来晾干。

  “红军传授的制作加工粉条的技术,简单易学,在红军的推广下,勤劳的村民们很快熟练掌握了粉条的加工工艺。”摆月喜说。

  至今,在兴隆镇许多加工粉条作坊,依然沿用红军留下的方法制作粉条。红军因此被当地老百姓盛赞为“仁义之师”。

  如今,不仅红色故事仍在当地口口相传,“红军粉”更为当地百姓带来了收益。

  “红军粉”带动村民致富

  王河村摆世忠家的粉条作坊里热气蒸腾,工人们有条不紊地和面、下粉、捞粉,粉条不断从机器里吐出。正在灶头上忙乎的摆世忠抽空和记者聊了起来。

  摆世忠说,从他记事起,家里的经济收入主要依靠粉条加工,家里人一直记着红军传技的恩情,如今“红军粉”的制作工艺,传到他手里已经是第四代了。

  靠做“红军粉”,摆世忠一家的年收入突破了30万元,还带动了同村的10户人家成功脱贫。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粉条加工环境也在不断改善。“最初,村里人制作粉条所需的土豆粉都是用小型石磨碾,这种方法不仅慢而且影响粉条的加工速度。”王河村村支书马正军说,现在,马铃薯粉加工方法已经工业化,村民不用自己生产,只需从淀粉厂把现成的马铃薯淀粉买回来加工即可,省力又省时。“村里不少作坊一天能加工40多吨淀粉。”摆世忠说。

  在王河村,最多时加工粉条的村民家可达120多户,在粉条产业带动下,王河村以贩卖粉条为主的运输业也随之兴起,马铃薯粉条销往浙江、新疆、青海等地。靠着加工出售马铃薯粉条产业,2014年,王河村率先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

  长征精神推动脱贫攻坚

  西吉县的粉条加工产业如火如荼,可即使这样,在兴隆镇党委副书记李学智看来,还远远不够。

  “生产粗放,没有自己的品牌,粉条始终停留在低端市场,上不得台面。”李学智说,食品安全生产标准日益严格,手工作坊式的生产难以为继。“可是要让大家把延续了几十年的老办法改掉,也不那么容易。”

  “你这个包装太简陋了,进大超市困难。”李学智从村里的6个致富能人入手,一边给他们进行质量培训,一边从县里争取扶贫资金,把传统作坊改造成标准厂房。

  在国家进一步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政策的支持下,马铃薯作为重点产业得到扶持。仅去年一年,当地给予马铃薯产业的政策性补贴超过1500万元。更多农户还享受到了1380万元“脱毒种薯繁育推广补贴”,在良种繁育、鲜薯外销、深加工等方面不断挖潜。

  对于李学智来说,如何把长征精神运用到帮村民脱贫攻坚中,是眼下的当务之急。“当年,红军不仅留下了粉条加工技术,也留下了永不放弃的精神。”

  如今,王河村“红军粉”传人不但有了新厂房,合法的经营手续也陆续申办下来了。通过鲜薯外销、深加工、良种繁育等多个渠道,无论在哪个环节上老百姓手里的马铃薯总能卖到好价钱。

  不仅针对粉条加工,对一些马铃薯食品加工企业,政府也给予了很大支持。“我们的产品中,只要马铃薯的添加量达到了15%以上,我们就可以享受相应政策补贴,去年我们公司就拿了121万补贴。”宁夏国圣食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林少伟告诉记者。

  “其实我们现在的扶贫工作,如同当年红军在这里教村民做粉条一样,都是为了让老百姓吃饱肚子,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这也是我们这一代党员干部在新的长征路上所必须翻越的一座大山。”李学智说。

  80年后的今天,西吉县马铃薯产业的总产值达到了17.2亿元,成为全国依靠马铃薯增收最多、占比最高的县。眼下,如何继续深挖潜力,让马铃薯成为老百姓脱贫致富的“金豆豆”,这里的干部会一直努力下去。(尉迟天琪 剡文鑫/文 武晓瑜/图)

>>> <<<
  【责任编辑】: 杨兆莲
  【稿件来源】: 新消息报
您现在要:【回到首页】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国防法规  
·我国拟修订人民武装警察法
·军队行业部门廉政主管责任规定印发
·《军队纪检监察系统党员干部日常行为规范》印发
·《空军飞机涂装及标识喷涂规定(试行)》颁发
·《境外烈士纪念设施保护管理办法》发布
·《军队监察工作条例(试行)》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固原市红色文化遗址保护条例
·中央军委办公厅印发《关于军队开展巡察工作的...
·烈士纪念设施规划建设修缮管理维护工作方案印发
宁夏国防教育网版权所有:宁夏回族自治区国防教育办公室 本网设计制作:宁夏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