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塞上军旅

孙豫宁:“幕后”的青春别样绚烂

稿件来源:石嘴山日报 发布时间: 2020-07-03

 

  “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这首诗曾是毛主席为赞美中国女民兵“巾帼不让须眉”的英雄气概而题,如今也成了训练场上女兵的真实写照。

  “背负式风力灭火器是一种新型、高效、便携的森林灭火机,分为发动机和风机两大部分,它主要用于森林灭火,消防急救……”7月2日,记者在石嘴山军分区训练场看到,女民兵孙豫宁正在认真学习风力灭火器的使用方法。

  “女兵,一般在训练场都格外抢眼。”民兵马梓超看着身边的孙豫宁笑着说,“别看她是女兵,训练起来可是一点都不马虎。比起男兵,她的军事素养更是‘抢眼’。”

  2014年9月,怀着对梦想的执著追求,对成长成才的强烈渴望,孙豫宁在大三的第二学期,参加了征兵报名,一路过关斩将,终于如愿拿到了入伍通知书。

  “小的时候就喜欢看军事题材的电视剧,尤其是《士兵突击》,喜欢军人身上的那种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所以就想在自己最好的年华,去追逐军旅梦。”回忆过往,孙豫宁笑着说。

  承载着家人的不舍与殷切期盼,孙豫宁来到甘肃省武威市,成为了一名通信兵。

  在军营,通信兵有一项重要任务是实现两地信息的互通和交流,他们对保障军队指挥和完成各项任务具有重大作用,他们是连接营盘的“千里眼”“顺风耳”,是军队的“神经”,是战场上非常重要的一环。

  而作为通信兵一员的孙豫宁,更是在自己的三尺机台上,将10个数字、26个字母奏出了“美妙的旋律”。

  2015年,孙豫宁跟随部队来到黑龙江洮南县参加军事演习。“坐了整整三天四夜的火车,虽然很疲惫,但一到演习场地,看到飞机在头顶飞过,坦克在身边开过,疲惫感一扫而过,心里兴奋极了。”孙豫宁回忆说,演习中,她的任务是架线,首长在哪儿,他们就把线架在哪儿。因此,她随身背着一个1000米的线盘,总是奔波于放线、收线之间。“野外作业,地上的骆驼刺有很多,所以通信兵的手几乎都被刺扎过。你看我的中指上的老茧,这可都是我做话务员的见证呢!”孙豫宁摸着自己中指第一关节上的茧子,自豪地说:“耐得住单调,守得住寂寞才是我们通信兵的品格。手指上的老茧,见证着我的成长,也是我的军功章。”

  2016年,孙豫宁离开了部队,但心中的那份绿色情怀依然萦绕在她心间。

  “你好,我是惠农区人武部,民兵应急连需要你,你愿意回来吗?”“我愿意!”今年6月,孙豫宁再次回到了熟悉的军营,成为了一名民兵。

  在民兵教练员训练场上,男兵女兵同场训练、同台竞技,尽管大纲标准略有不同,但从难从严要求一致。“民兵也是兵,要能做到‘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孙豫宁坚定地说。

  孙豫宁坦言,在训练场上,不分男女,大家都较着劲,明着比、暗着争。

  对于通信兵出身的孙豫宁,背负式风力灭火器比较重,因此操作起来有些吃力。“男兵做到的,我也一定能!”使用背负式风力灭火器的要点是割、压、顶、挑、扫、散……看到男兵利落地背起灭火器开始作业,孙豫宁同样干脆利索。尽管灭火器很重,但她依然使出全力背起灭火器,认真开始作业。“灭火器重没关系,多背背就好了。”她说。

  也正是因为这份坚持,在该科目训练中,孙豫宁受到了教练员和其他战友的一致称赞。

  平凡而不平庸的岗位,绘就着孙豫宁绚烂色彩的青春。信息畅通是她的职责,能打胜仗是她的信念,银线就是钢枪,机房就是战场。正如《通信兵之歌》里唱的:“银线连接雄狮百万,电波飞翔大地长空……”

  这就是孙豫宁的“幕后”青春,别样绚烂。(记者 狄彦冬 李薇 文/图)

>>><<<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