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即时新闻

宁北第一个党组织——黄渠桥党支部

昔日星星之火铸就今朝使命担当
稿件来源:石嘴山日报 发布时间: 2021-02-01

 

  1938年2月,中共地下党员杨一木受党组织委派,深入宁夏发动群众,建立党的组织,开展抗日救亡工作。在黄渠桥,杨一木以教员的身份作掩护,积极开展党的地下工作,发现并培养了一批积极分子和先进青年学生,发展了一批中共党员并成立了宁北第一个党组织——黄渠桥党支部。

  “红色引擎助力特色小镇蓬勃发展

  “现在正值寒假,每逢赶集日这里就会比平时忙碌一些,除了接待来找书看的学生和群众,最近常常会接待一些专门来了解宁北第一个党支部这段红色历史的游客。”近期,平罗县黄渠桥镇综合文化站站长杨采玮比平日里更忙碌了,一方面因为不久前黄渠桥镇荣获“第六届全国文明村镇”称号,时常会有兄弟乡镇前来观摩学习;另一方面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越来越多的党员干部专门来到这里重温党史,都需要杨采玮讲解。

  2013年,杨采玮到黄渠桥镇参加工作,一直工作在基层文化战线。同年,黄渠桥镇依托宁北第一个党支部的红色革命文化底蕴,打造了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此后,杨采玮便和这里结下了不解之缘。

  “2014年我调入文化站工作,主要负责基层文化宣传和精神文明创建等工作,同时担任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的讲解员,一讲就是7年。”杨采玮说。

  跟随杨采玮的脚步,记者走进了图书室隔壁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在这座500平方米的二层小楼内,墙面上贴满了展示党和国家发展历程的重大事件和党史上发生在宁夏及黄渠桥镇的重大事件内容的展板。建成至今,有近7万名党员干部群众来到这里踏寻红色足迹,接受党性洗礼。这里先后被自治区、市、县挂牌为“宁夏党史宣传教育基地”“石嘴山市党史党建教育基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群众路线教育实践基地”。

  与生俱来的红色力量也激励着2.4万黄渠桥儿女把爱党、敬党、护党情怀转化为干事创业的激情,为全镇经济社会发展集聚动力源泉。

  宁北第一把革命火种在这里点燃

  在黄渠桥镇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二楼的墙面上展示着宁北第一个党支部这段红色历史。

  “1937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共宁夏工作委员会,派杨一木、李仰南、苏文等4人在这里开展地下活动,由杨一木担任工委书记。”展厅内,杨采玮以饱满的激情为前来参观的学生讲起了发生在黄渠桥镇宁北第一把革命火种的故事。

  当时,全国城乡燃起了抗日烽火。在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地处边陲、比较封闭的宁夏,在抗战初期也一度出现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作为宁北重镇和重要粮库,黄渠桥就是地下组织活动较为活跃的地方,当时的黄渠桥第二完全小学(北校)(以下简称黄二完小)尤为活跃。

  “照片里的这位同志叫杨一木,是他组织领导了黄渠桥镇的抗日救国运动。”杨采玮说。

  1938年初,杨一木来到了黄渠桥,以教员身份掩藏在黄二完小开展革命活动。杨一木到学校后,以他渊博的学识和谦恭的品质得到了师生们的拥护。同年4月,杨一木组织200余名进步师生创建了“后方抗战服务团”,他们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严格的军事训练,组织师生阅读进步书刊,传播革命思想,交流讨论中国历史和文化,讲述前线日寇的残暴和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灾难,极大激发了师生们的爱国热情和抗战决心。每逢集市,他们就在戏台上张贴壁报,摘抄党报文章和漫画、歌曲,赶集的人群中不乏一些识字的群众,他们会偷偷地将壁报上的内容念给不识字的群众听。地下党员还经常深入到民众中去进行演讲和演出,周边的平罗、宝丰、尾闸、惠北等集镇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和身影,激发了当地老百姓抗日救国的热情。

  “这张照片是我们2013年打造展厅时,特意到国家军事博物馆里找到的一张照片,主要反映了当时黄渠桥各族群众团结一心、共御外敌的生动场景。”杨采玮指着展板上一幅斑驳的老照片说。

  1938年8月,地下党员队伍不断壮大,杨一木等人在黄二完小正式建立黄渠桥党支部,成为宁北第一个党支部。

  然而,一个小学的抗日救国运动搞得如此活跃,不免引起了国民党顽固派和特务机构的注意。1938年底,杨一木暴露,在当地老百姓的掩护下,杨一木、李振声等地下党员辗转回到了延安。

  在严峻的形势下,留下的地下党员和进步师生继续战斗,直到1949年9月26号,随着解放军进驻平罗,黄渠桥宣告解放。

  昔日星星之火铸就今朝使命担当

  1月29日,是黄渠桥镇的赶集日。当天,暖阳高照,天空湛蓝,人们趁着这难得的好天气从四面八方赶来置办年货,为即将到来的春节做准备。

  这里不再是革命先驱开展救国运动的战场,曾经熊熊燃烧的革命火种转化为如今大街小巷弥漫的浓浓烟火气,温暖着小镇百姓的幸福生活。

  在贯穿黄渠桥镇的109国道上,车流如梭、来来往往,各家装修讲究的爆炒羊羔肉店林立两侧。集市上,吆喝声、叫卖声、讨价声此起彼伏,老豆腐、糖麻丫、扁豆凉粉等特色小吃散发着诱人的香味,熙熙攘攘的人群在整齐的摊区中挑选着自己喜欢的商品。

  集贸市场北侧,黄渠桥镇综合文化站内的图书室里坐着几名正在阅读的学生,杨采玮不时为孩子们推荐着各类图书。

  “寒暑假,这里既是孩子们学习的乐园,也是他们接受红色传统文化教育的阵地,我们要让他们了解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和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杨采玮说。

  继续跟随杨采玮的脚步,记者来到了坐落在低埂巷中段黄渠桥党支部、黄二完小(北校)的遗址。虽然正值隆冬,但整个低埂巷因为红色遗址的存在散发着勃勃生机。

  2020年,黄渠桥镇在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红色文化的挖掘,有效分类、提炼和优化,对分散的红色资源进行串联,切实把红色资源和当地的地域文化资源、乡村文明结合起来,集中打造以“党建引领,红色记忆”为主题的低埂巷,切实把爱党爱国、为民服务的红色基因星火相传。如今,低埂巷已经成为游客们品尝完美食后必去的“打卡”地。

  黄渠桥党支部成立至今已经过去83年,穿越近百年时光,红色基因从“宁北第一个党支部”诞生的那一刻起就融入了黄渠桥儿女的血脉中,鼓舞着千千万万的后来建设者坚守初心、担当使命。

  “我们将继续坚持以党建为统领,紧紧围绕‘历史名镇、文化兴镇、饮食靓镇、旅游旺镇、特色立镇、产业强镇’的发展定位,坚持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硬的原则,将黄渠桥镇打造成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群众满意的幸福乡镇。”黄渠桥镇党委书记张素玲说。(记者 周丽华 马正礼 文/图)

>>><<<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