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防聚焦

周道明:这里睡着的都是烈士,我不能离开

稿件来源:宁夏日报 发布时间: 2021-04-12

为烈士守陵14载,在陵园内义务种树2000多棵——

周道明:这里睡着的都是烈士,我不能离开

    一帚,一锹,一老人

    3月31日,一场春雨润透了天地河川,细雨绵绵中,群山蒙上了一层薄雾,苍苍茫茫。

    贺兰山烈士陵园里,一排排苍松翠柏就像经历了一场洗礼,肃穆庄重。当天一大早,石嘴山市第十七小学的学生来到这里,向烈士敬献花篮,举行悼念仪式。孩子们面对烈士纪念碑宣誓,整齐而清亮的童音仿佛在群山之中回响。

    一拨一拨的干部群众在烈士纪念碑前鞠躬宣誓,又陆续离去。细雨落在那些花篮上,让花色更加鲜艳欲滴。园区里成排的桃红杏白,也怒放着它们娇艳的生命。

    在大家不注意的陵园角落,守陵人周道明忙着做他每天都在做的事情:打扫卫生、修剪树枝、除草、施肥、擦拭墓碑……下了雨后,没法扫地,他就来回查看,哪里有水冲下来了,会不会冲坏地基;排水不畅的地方,便赶紧疏通一下,水太大就会淹到开春刚栽种的小树;雨水不干净,墓碑要好好擦拭……

    周道明指着身边的桃树说:“这是前年栽种的,你看看,都开花了!还有那边,你看,那些柏树修得多整齐,看起来舒服得很。”周道明就像夸自己的孩子一样,炫耀着他亲手种下的花花草草。对每棵树,他仿佛都记得当时栽种的情景:这棵是人家不要了的,我拿回来栽上,这棵栽的时候没有压实,我又重新压好……62岁的周道明显得有些唠叨,有时候是在给记者介绍,有时候就像是在自言自语:你看你看,这个地方还是没有搞好,雨停了要赶紧把土再整整……

    没下雨的日子里,每天清晨5点多他就会起床,“我要赶在8点以前清扫完陵园,这个时候就有人来了”。他说的有人来是指有单位或个人前来祭扫吊唁。

    扫地声每天按时响起,整个陵园区域清扫完毕得两个多小时。“这里风大,沙土多,每天都得扫,一天不扫都不行。”周道明告诉记者。

    一帚,一锹,一老人,成了贺兰山烈士陵园一道独特的风景。

    别看是一个人的工作,却一点也不清闲,有时候忙完了想起吃早点都快到中午了。

    守护陵园,常讲烈士故事

    贺兰山烈士陵园位于石嘴山市大武口区北武当生态旅游区的北部,北靠贺兰山,山下是市区,视野宽阔。从国家煤炭工业基地转型发展为新型生态城市,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这一切正是烈士们浴血奋战,才换来今天的岁月静好。

    贺兰山烈士陵园有一座高2.3米、宽2.15米的纪念碑,碑体正面书写有“贺兰雄鹰”题词,由原兰州军区政委、开国上将肖华将军题写。

    在贺兰山烈士陵园长眠的英烈中,李双双、任天才的事迹最为感人。他们都是石嘴山人,在当地从事革命工作,被国民党杀害,牺牲时都很年轻。

    李双双是平罗县高仁镇(原陶乐县五堆子乡)人。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以贩碱经商为掩护,一次又一次地及时把情报送到三段地工委。1946年在陶乐县被逮捕杀害,牺牲时年仅38岁。

    烈士任天才是惠农区西永固乡人。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3月,任天才被国民党特务逮捕,经受了半年多的折磨,依然大义凛然、视死如归。他对前来探望的四弟说:“我是为了咱穷人过上好光阴才遭到敌人迫害的,国民党的日子长不了。我死后,你不要难过,用张席子卷回去就行了……”临了,他还嘱咐四弟任天佑到鄂托克旗去收拾他的遗物,实际上是暗示四弟到那里参加革命。当天,年仅28岁的任天才被国民党枪杀。

    “还有为救落水同学献出宝贵生命的烈士李芳。李芳是平罗县崇岗人,牺牲时年仅14岁。”这些故事周道明记得很熟。老人的女婿蔡树志告诉记者,家里人在一起时,老人就常常讲起烈士们的故事……作为土生土长的石嘴山人,这些英雄故事也常常激励着蔡树志。

    他把陵园当成“自己的家”

    周道明14年前来到这里时,正值陵园初建,树木花草都很少。周道明看到哪块有空地,就种一棵树,看到哪块需要平整,就自己动手。碎砖块、沙土垃圾、剪下的树枝,他就蹬个三轮车运走。领导和同事们都喊他周叔,都夸周叔种树的成活率高。

    “干惯了农活,闲不住嘞!我在这个地方工作,就当是在自己家里干活一个样。”离家多年,周道明的四川口音依然很浓重。

    作为陵园守护者,周道明的工作看起来没有什么起眼的。但是把陵园当成“自己的家”这句话,却让人心生钦佩。

    种树并不是他的职责,可是,14年来他义务种树2000多棵。每当有相关部门的领导来这里检查工作,他总会提些建议:这里应该再砌一道石台,这里应该再修整一下……在烈士墓区有一道水泥台,就是在周道明建议下建起的,不仅拦住了洪水和沙土,也使得这片区域更加整洁美观。

    在石嘴山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副局长罗浩眼中,周道明有着能吃苦、勤快忠厚等优良品质,“周叔这个人一点私心都没有。”罗浩说。

    罗浩告诉记者,烈士们生前抛洒热血,死后魂归故里,后人对陵园精心守护,是告慰英烈,也是对他们最好的纪念。所以,对守陵人的选择很重要,既要完成工作任务,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爱国情怀。局里定期会给陵园购置一些劳保用品,周叔平时用起来总是很节省,如果没有用完,他都会说,还能用,不要花钱买。

    自2008年来到陵园后,晨曦日落,四季更替,14个年头,5000多个日夜,周道明时刻守护在烈士陵园,从未远离过。女儿女婿在大武口工作,有时请他到家里吃饭相聚,他总是匆忙吃完饭就赶着回来。

    “陵园不能离开人。”周道明不止一次告诉记者。

    问他为什么?

    “这里睡着的都是烈士啊,我不能离开。”周道明回答道。

    说起长眠的烈士们,老人一直用的是“睡”这个词,就像他们是家里的亲人一样,累了,睡着了。

    守陵8次获奖,他乡亦故乡

    周道明的老家在四川遂宁。2008年汶川大地震时,家里的房子塌了。老人投亲靠友来到了石嘴山,机缘巧合下,当起了烈士陵园的守陵人。他说:“那个地震大啊,房子都震塌了。我在地震中没了家,在这里又找到了一个家。我很感恩呢!”

    有时候群众来吊唁时,周道明也会在旁边听讲解员的解说,虽然听过很多次,他总会像第一次听到一样感动。“那些牺牲的烈士好多都好年轻哦!他们太不容易,我守着这些孩子也有意义。”他说。

    远离城市,最近的超市也得开车半个多小时,生活不是很方便。周道明每隔一两个月下山一趟,采购些生活用品。山下的城市繁华热闹,山上的陵园只有清风明月。

    周道明的女婿是石嘴山人。老丈人守护烈士陵园,他隔一两周就会去一趟,在看望老人的同时,也经常读读烈士们的英雄事迹,思想受到了很大震动。在他眼里,老丈人几乎没有闲下来的时候。陵园的花草树木,他都当一条小生命一样去守护,这是对生命的敬重和敬畏。

    临别时,周道明大声对记者说:“只要我还能干得动,我就愿意继续干下去。”

    春雨下得越来越绵密,打在脸上,与泪融在了一起……

    14年来,贺兰山烈士陵园环境得到极大改善,烈士英灵在这里得到了安息。到陵区工作以来,周道明曾8次获得年度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厚厚的证书悄悄藏在衣柜底层,经记者询问提醒后他才找了出来。

    皴黑的双手打开证书,火红的封皮上金色的“荣誉证书”四个大字,格外引人注目。

    记者手记

    说起长眠的烈士们,周道明一直用的是“睡”这个词,就像他们是家里的亲人一样,累了,“睡”着了。词虽简单,感情浓厚。

    个头不高、面容朴实的周道明,走在街上没有人能留意到他。就是在陵园,人们凭吊烈士的时候,也几乎注意不到他。

    在没有建起值班室时,老人就住在烈士纪念馆一楼拐角的一间小屋里,没有取暖设备,屋里冬天阴冷,夏天闷热。后来条件好点了,有了电炉子取暖。单位发的劳保用品,他省着用,没用坏绝不伸手要;从没有要求过涨工资,没有要求过提待遇……老人一再想告诉记者的,是这棵树活了,那棵树也活了。你看,这些松树排在烈士墓两旁,修剪得多好看……陵园的一草一木他都牵挂于心,他早已把这里当成了家。

    平凡的岗位依然需要不朽的意志。

    周道明的工作看似很平凡,但平凡中透出坚守的信念和强烈的爱国之情。

    老人的女婿告诉记者,老人的精神境界应该够得上向党组织递交申请书了。可老人总说,我不行,我还差得远。家里人对他的工作,也从一开始的简单理解,只完成分内工作,到感情上的升华,增强了对烈士的崇敬之情,转化为工作的动力,让平凡的工作有了不同寻常的意义。

    爱党爱国,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贯穿在一个人的工作、生活之中,这份朴素的感情,更加弥足珍贵。(记者 谢薇 文/图)

<p>    贺兰山烈士陵园全景。</p>

 贺兰山烈士陵园全景。 

<p>    擦拭烈士墙。</p>

 擦拭烈士墙。 

<p>    仔细擦拭烈士墓碑。</p>

 仔细擦拭烈士墓碑。 

<p>    整理群众敬献的鲜花。</p>

 整理群众敬献的鲜花。 

>>><<<
分享至: